有关发病机制的几个学说:
1.血管活性物质5-HT学说是学者们提及最多的一个。人们发现偏头痛发作期血小板中5-HT浓度下降,而尿中5-HT代谢物5-HT羟吲哚乙酸增加。
脑干中5-HT能神经元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可调节颅内血管舒缩。很多5-HT受体拮抗药治疗偏头痛有效。以利血平耗竭5-HT可加速偏头痛发生。
2.三叉神经血管脑膜反应曾通过刺激啮齿动物的三叉神经,可使其脑膜产生炎性反应,而治疗偏头痛药物麦角胺,双氢麦角胺、舒马普坦(sumatriptan)等可阻止这种神经源性炎症。
在偏头痛患者可检测到由三叉神经所释放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为强烈的血管扩张药。双氢麦角胺、Sumatriptan既能缓解头痛,又能降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因此,偏头痛的疼痛是由神经血管性炎症产生的无菌性脑膜炎。Wilkinson认为三叉神经分布于涉痛区域,偏头痛可能就是一种神经源性炎症。Solomon在复习儿童偏头痛的研究文献后指出,儿童眼肌麻痹型偏头痛的复视,源于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的肿胀伴第Ⅲ对脑神经的损害。另一种解释是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肿胀造成的第Ⅲ对脑神经的损害,也可能为神经的炎症。
3.内源性疼痛控制系统障碍中脑水管周围及第四脑室室底灰质含有大量与镇痛有关的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如脑啡肽、β-内啡呔等。正常情况下,这些物质通过对疼痛传入的调节而起镇痛作用。虽然报道的结果不一,但多数报道显示偏头痛患者脑脊液或血浆中β-内啡肽或其类似物降低,提示偏头痛患者存在内源性疼痛控制系统障碍。这种障碍导致患者疼痛阈值降低,对疼痛感受性增强,易于发生疼痛。鲑钙紧张素治疗偏头痛的同时可引起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升高。
4.自主功能障碍自主功能障碍很早即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瞬时心率变异及心血管反射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存在交感功能低下。24h动态心率变异研究提示,偏头痛患者存在交感、副交感功能平衡障碍。也有学者报道偏头痛患者存在瞳孔直径不均,提示这部分患者存在自主功能异常。有人认为在偏头痛患者中的猝死现象可能与自主功能障碍有关。
5.偏头痛的家族聚集性及基因研究偏头痛患者具有肯定的家族聚集性倾向。遗传因素最明显,研究也较多的是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及基底型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比无先兆偏头痛具有更高的家族聚集性。有先兆偏头痛和偏瘫发作可在同一个体交替出现,并可同时出现于家族中,基于此,学者们认为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和非复杂性偏头痛可能具有相同的病理生理和病因。Baloh等报道了数个家族,其家族中多个成员出现偏头痛性质的头痛,并有眩晕发作或原发性眼震,有的晚年继发进行性周围性前庭功能丧失,有的家族成员发病年龄趋于一致,如均于25岁前出现症状发作。
有报道,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基因缺陷与19号染色体标志点有关,但也有发现提示有的偏瘫型偏头痛家族与19号染色体无关,提示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存在基因的变异。与19号染色体有关的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患者出现发作性意识障碍的频度较高,这提示在各种与19号染色体有关的偏头痛发作的外部诱发阈值较低是由遗传决定的。Ophoff报道34例与19号染色体有关的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在电压闸门性钙通道α1亚单位基因代码功能区域存在4种不同的错叉突变。
有一种伴有发作间期眼震的家族性发作性共济失调,其特征是共济失调。眩晕伴以发作间期眼震,为显性遗传性神经功能障碍,这类患者约有50%出现无先兆偏头痛,临床症状与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有重叠,二者亦均与基底型偏头痛的典型状态有关,且均可有原发性眼震及进行性共济失调。Ophoff报道了2例伴有发作间期眼震的家族性共济失调家族,存在19号染色体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基因的突变,这与在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所探测到的一样。所不同的是其阅读框架被打断,并产生一种截断的α1亚单位,这导致正常情况下可在小脑内大量表达的钙通道密度的减少,由此可能解释其发作性及进行性加重的共济失调。同样的错叉突变如何导致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中的偏瘫发作尚不明。
Baloh报道了3例伴有双侧前庭病变的家族性偏头痛家族。家族中多个成员经历偏头痛性头痛、眩晕发作(数分钟),晚年继发前庭功能丧失。晚期,当眩晕发作停止,由于双侧前庭功能丧失导致平衡障碍及走路摆动。作者提出可能在前庭毛细胞上钙通道亚单位突变得到选择性的表达,由此解释听力正常时发作性眩晕和进行性双侧前庭病变。
6.血管痉挛学说颅外血管扩张可伴有典型的偏头痛性头痛发作。偏头痛患者是否存在颅内血管的痉挛尚有争议。以往认为偏头痛的视觉先兆是由血管痉挛引起的,现在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这种先兆是由于皮质神经元活动由枕叶向额叶的扩布抑制(3mm/min)造成的。血管痉挛更像是视网膜性偏头痛的始动原因,一些患者经历短暂的单眼失明,于发作期检查,可发现视网膜动脉的痉挛。另外,这些患者对抗血管痉挛剂有反应。与偏头痛相关的听力丧失和(或)眩晕可基于内听动脉耳蜗和(或)前庭分支的血管痉挛来解释。血管痉挛可导致内淋巴管或囊的缺血性损害,引起淋巴液循环损害,并最终发展成为水肿。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流速度测定发现,不论是在偏头痛发作期还是发作间期,均存在血流速度的加快,提示这部分患者颅内血管紧张度升高。
7.离子通道障碍很多偏头痛综合征所共有的临床特征与遗传性离子通道障碍有关。偏头痛患者内耳存在局部细胞外钾的积聚。当钙进入神经元时钾退出。因为内耳的离子通道在维持富含钾的内淋巴和神经元兴奋功能方面是至关重要的,脑和内耳离子通道的缺陷可导致可逆性毛细胞除极及听觉和前庭症状。偏头痛中的头痛则是继发现象,这是细胞外钾浓度增加的结果。偏头痛综合征的很多诱发因素,包括紧张、月经,可能是激素对有缺陷的钙通道影响的结果。
8.其他学说有人发现偏头痛于发作期存在血小板自发聚集和黏度增加。另有人发现偏头痛患者存在TXA2、PGLI2平衡障碍、P物质及神经激肽的改变。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偏头痛专题:http://www.fh21.com.cn/sjk/ptt/
偏头痛伴随眼睛疼痛通常是血管神经性头痛的表现,可能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异常激活、颅内血管扩张等因素有关。常见诱因包括睡眠不足、强光刺激、激素波动,少数情况下需警惕青光眼、颅内压增高等器质性疾病。建议记录头痛日记帮助医生判断,急性期可冷敷前额缓解症状。
1. 三叉神经激活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包括眼眶周围,其末梢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物质会导致血管扩张和炎性反应。这种神经源性炎症可表现为搏动性头痛向眼周放射,部分患者伴有畏光流泪。急性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或佐米曲普坦鼻喷雾剂。
2. 血管异常扩张颅内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会使脑膜血管扩张压迫痛觉感受器,这种牵涉痛常投射至眼球后方。咖啡因戒断、红酒等血管活性物质摄入可能诱发此类症状。预防性治疗可考虑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或丙戊酸钠缓释片,但需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3. 视觉先兆影响约三成偏头痛患者发作前出现闪光暗点等视觉先兆,这与大脑皮层扩散性抑制现象相关。持续视觉皮层异常放电可能加重眼部不适感,建议发作时避免使用电子屏幕。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片对部分先兆性偏头痛患者有效。
4. 继发性青光眼突发眼胀头痛需排查闭角型青光眼,眼压急剧升高会刺激睫状神经产生剧烈疼痛。这类疼痛多位于眉弓上方,伴有视力下降和虹视现象。确诊需立即使用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液降低眼压,必要时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
5. 颅内压变化脑脊液循环障碍或占位性病变可能导致头痛伴眼球胀痛,典型表现为晨起加重和喷射性呕吐。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影像学检查可明确病因。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使用乙酰唑胺片降低颅内压或手术解除梗阻。
偏头痛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睡眠7-8小时为宜。饮食方面避免酪氨酸含量高的食物如奶酪巧克力,补充镁剂可能减少发作频率。建议进行有氧运动改善血管调节功能,但发作期需暂停运动。记录头痛持续时间、诱因和伴随症状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持续不缓解的剧烈头痛或视力改变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