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我可能得了皮肌炎,但还要详细检查一下,因为会和其他的疾病混淆,所以我想知道皮肌炎的患者确诊时要与那些疾病鉴别呢?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损以颧颊部水肿性蝶形红斑,指(趾)节伸面暗红斑和甲周为中心的浮肿性紫红斑、指(趾)间关节和掌(跖)指(趾)关节伸面紫红斑以及甲根皱襞的僵直毛细血管扩张红斑有所区别。SLE多系统病变中以肾主要累及而皮肌炎以肢体近端肌肉累及为主、声音嘶哑和吞噬困难亦较常见,此外血清肌浆酶和尿肌酸排出量的测定在皮肌炎患者有明显增高,需要时肌电图和肌肉活组织检查可资鉴别。
系统性硬皮病
(二)系统性硬皮病 皮肌炎的后期病变如皮肤硬化,皮下脂肪组织中钙质沉着,组织学上也可见结缔组织肿胀,硬化、皮肤附近萎缩等,但在系统性硬皮病病初期,有雷诺氏现象,颜面和四肢末端肿胀、硬化以后萎缩为其特征、肌肉病变方面皮肌炎初期病变即已显著,为实质性肌炎,而在系统性硬皮病中肌肉病变通常在晚期出现,且为间质性肌炎可作鉴别。
风湿性多肌痛症
(三)风湿性多肌痛症(polymyalgia rheumatica),通常发生在40岁以上,上肢近端发生弥漫性疼痛较下肢为多,伴同全身乏力,患者不能道出来疼痛来自肌肉还是关节,无肌无力,由于失用可有轻度消瘦,血清CPK值正常,肌电图正常或轻度肌病性变化。
嗜酸性肌炎
(四)嗜酸性肌炎(eosinophilic myositis) 其特征为亚急性发作肌痛和近端肌群无力,血清肌浆酶可增高,肌电图示肌病变化,肌肉活检示肌炎伴同嗜酸性细胞炎性浸润,有时呈局灶性变化,为嗜酸性细胞增多综合征病谱中的一个亚型。
以上就是关于皮肌炎的介绍,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皮肌炎专题: http://www.fh21.com.cn/pifu/pjy/
鉴别急性肾衰竭与急性肾小管坏死需结合病因、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急性肾衰竭可能由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因素引起,而急性肾小管坏死是肾性急性肾衰竭的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1、病因差异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包括肾前性因素如严重脱水、心衰,肾性因素如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急性肾小管坏死则主要由肾缺血或肾毒性物质导致,常见于休克、败血症、造影剂或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使用后。两者病因存在交叉,但肾小管坏死具有更明确的缺血或中毒诱因。
2、尿液检查急性肾衰竭中肾前性因素常表现为尿钠低于20mmol/L、尿渗透压高于500mOsm/kg,而急性肾小管坏死尿钠多超过40mmol/L、尿渗透压低于350mOsm/kg。肾小管坏死尿沉渣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颗粒管型,肾小球疾病则可能出现血尿或蛋白尿。
3、血生化指标两者均可出现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但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血肌酐上升速度更快,每日增幅可达44.2-88.4μmol/L。肾前性急性肾衰竭可能出现BUN/Cr比值大于20:1,而肾小管坏死该比值通常正常或降低。
4、影像学表现超声检查对鉴别有帮助,急性肾小管坏死早期肾脏体积可正常或轻度增大,后期可能出现皮质回声增强。肾后性急性肾衰竭可见肾盂积水或输尿管扩张。CT或MRI可进一步评估肾脏灌注情况及梗阻部位。
5、治疗反应肾前性急性肾衰竭通过补液、改善循环后肾功能可迅速恢复,而急性肾小管坏死对容量复苏反应差,多需血液净化治疗。肾小管坏死恢复期常出现多尿现象,尿量增加先于肾功能改善,这一特征有助于鉴别。
日常护理中需严格记录出入量,控制钠盐摄入,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急性肾衰竭患者应定期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指标,出现少尿或无尿时及时就医。对于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老年人,使用造影剂前需充分水化,必要时预防性使用乙酰半胱氨酸。恢复期可适量补充优质蛋白,但需根据肾功能调整摄入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