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腺病毒感染主要由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污染物、免疫力低下、病毒变异及院内交叉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隔离防护、环境消毒及疫苗接种等方式干预。
1、呼吸道飞沫传播:
腺病毒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儿童在幼儿园等密集场所易发生群体感染。发病后需保持室内通风,患儿佩戴口罩减少传播风险,重症病例需住院进行氧疗。
2、接触污染物传播:
病毒可在玩具、门把手等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儿童接触后经口鼻黏膜感染。应对患儿用品进行煮沸或含氯消毒,护理人员需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分泌物后立即洗手。
3、免疫力低下:
早产儿、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病的儿童更易发生重症感染。建议加强母乳喂养提高免疫力,对免疫缺陷患儿可考虑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同时监测心肌酶等指标预防并发症。
4、病毒血清型差异:
已知100余种腺病毒血清型中,3型、7型常引起儿童重症肺炎。临床采用PCR检测明确血清型,对高致病型感染者需早期使用西多福韦等抗病毒药物,密切观察呼吸功能变化。
5、院内感染风险:
儿科病房易发生腺病毒暴发流行,需将患儿隔离在负压病房,医护人员穿戴防护装备。医疗器械需专用并严格消毒,出院标准为症状消失且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
患儿发病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如米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恢复期可逐步增加瘦肉泥、菠菜等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每日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体温正常后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有无嗜睡、呼吸急促等预警症状,痊愈后仍应继续佩戴口罩1-2周防止病毒排出。建议易感儿童在流行季节前接种腺病毒疫苗,托幼机构定期开展环境采样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