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松动可能由牙周炎、牙龈萎缩、外伤、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牙齿移位、咀嚼无力、牙龈出血等症状。
1、牙周炎牙周炎是牙龈松动的常见原因,与牙菌斑堆积导致牙周组织破坏有关。患者可能出现牙龈红肿、牙槽骨吸收,严重时牙齿脱落。需通过龈上洁治术清除菌斑,配合使用甲硝唑片、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等药物控制感染。日常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定期口腔检查。
2、牙龈萎缩长期机械刺激或刷牙方式不当会造成牙龈退缩,牙根暴露后支持力下降。表现为牙齿敏感、根面龋齿。建议改用软毛牙刷,避免横向刷牙,必要时进行牙龈移植手术。可使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黏膜修复。
3、外伤撞击牙齿受到外力撞击可能导致牙周膜损伤或牙槽骨折裂。急性期需拍摄牙片排除骨折,通过牙弓夹板固定松动牙。伤后2周内避免咀嚼硬物,配合服用头孢克洛分散片预防感染。
4、骨质疏松全身骨量减少会影响牙槽骨密度,常见于绝经后女性或长期缺钙人群。需检测骨密度,补充碳酸钙D3片和维生素D滴剂。增加奶制品、深绿色蔬菜摄入,进行适度负重运动。
5、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重牙周组织炎症反应。患者常伴有多饮多尿症状,需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在控制血糖基础上,采用盐酸多西环素片辅助治疗牙周感染,日常使用氯己定含漱液维护口腔卫生。
牙龈松动患者应每日使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配合牙线清理邻面菌斑。避免吸烟及过量摄入碳酸饮料,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洁牙。若伴随明显疼痛或牙齿移位,需及时进行牙周探诊和全景片检查,早期干预可有效保留患牙。妊娠期女性更需加强钙质补充和口腔护理。
大牙松动是否需要拔掉需根据松动原因和程度决定,多数情况下可通过治疗保留牙齿,少数严重松动或无法保留时才需拔除。
牙齿松动常见于牙周炎或外伤。牙周炎导致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时,早期通过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牙周治疗配合抗生素如甲硝唑片、阿莫西林胶囊控制感染,多数牙齿能重新稳固。外伤引起的轻度松动通常采用牙弓夹板固定1-2个月,避免咬硬物,牙齿可自行愈合。对于存在深龋或根尖炎症的患牙,根管治疗后桩核冠修复也能有效恢复功能。
当牙齿松动达到三度以上,伴随明显移位或垂直向松动,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三分之二,或存在严重根折、纵裂等不可逆损伤时,拔牙成为必要选择。拔牙后3个月需考虑种植修复或固定桥修复,防止邻牙倾斜和对颌牙伸长。糖尿病患者或长期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者,需评估全身状况后再决定拔牙时机。
日常应使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每半年进行专业洁牙。发现牙齿松动及时就诊,避免用患牙咬硬物。孕妇及青少年出现牙齿松动需排查全身因素,如钙缺乏或内分泌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