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炎综合征的严重程度需根据具体类型和病情进展判断,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可痊愈,少数可能进展至肾功能损害。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是儿童最常见的肾炎类型,通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此类患儿发病前常有呼吸道或皮肤链球菌感染史,通过及时控制感染、限制水盐摄入及对症治疗,大部分在1-2周内症状缓解,尿检异常多在3-6个月恢复正常。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也是儿童常见类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90%患儿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但易复发需长期随访。
部分患儿可能发展为急进性肾炎或慢性肾炎,出现少尿、血肌酐快速升高,需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这类情况可能伴随贫血、电解质紊乱,需要免疫抑制剂治疗或血浆置换。遗传性肾炎如Alport综合征早期症状隐匿,随年龄增长可能出现进行性肾功能减退,需基因检测确诊。终末期患儿需考虑透析或肾移植。
建议家长每日记录患儿尿量及水肿情况,定期监测血压和尿常规。饮食需控制钠盐摄入,适量补充优质蛋白。避免剧烈运动,预防呼吸道感染。若出现茶色尿、尿量减少或头痛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所有肾炎患儿均需长期随访肾功能,部分类型需终身监测。
小儿肾炎性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可能由感染、遗传因素、免疫异常、药物反应或继发性肾脏疾病引起。
1、大量蛋白尿:
患儿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每公斤体重50毫克。这种蛋白尿具有高度选择性,以白蛋白为主,主要因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导致。长期蛋白尿可能引发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2、低蛋白血症:
血浆白蛋白水平常低于30克每升,严重者可低于20克每升。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肝脏合成白蛋白的代偿能力不足是主要原因。低蛋白血症可导致胶体渗透压下降,引发组织水肿,并影响药物与营养物质的运输。
3、高度水肿:
水肿多始于眼睑和颜面部,逐渐发展至全身,严重时可出现胸水、腹水和阴囊水肿。水肿程度与低蛋白血症呈正相关,钠水潴留也是重要因素。水肿部位皮肤紧绷发亮,按压后凹陷明显。
4、高脂血症:
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升高,这与肝脏代偿性合成脂蛋白增加有关。长期高脂血症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5、继发感染风险:
由于大量免疫球蛋白从尿中丢失,加上激素治疗的影响,患儿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肤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患儿日常需保持适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尿。饮食应给予优质蛋白,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2克左右,限制钠盐摄入。注意皮肤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定期监测尿蛋白、血浆蛋白和肾功能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水肿期间需每日测量体重和腹围,记录24小时尿量。疫苗接种需在病情稳定期进行,避免使用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