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输尿管反流是指尿液从膀胱逆向流入输尿管甚至肾脏的病理现象,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主要与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结构异常或下尿路梗阻等因素有关。
1、原发性反流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多因先天性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发育缺陷导致,表现为输尿管末端隧道结构缩短或肌层薄弱。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尿路感染、排尿时腰背部胀痛等症状。婴幼儿患者需通过超声或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确诊。治疗可选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抗生素控制感染,重度反流需行输尿管再植术。
2、继发性反流继发性反流常继发于神经源性膀胱、尿道狭窄等下尿路梗阻疾病,因膀胱内压持续增高导致尿液反流。典型症状包括尿频尿急、残余尿量增加,可能伴随肾积水。诊断需结合尿动力学检查。治疗需先解除梗阻因素,可选用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改善排尿,必要时行膀胱扩大术。
3、感染风险反流使细菌易逆行至肾脏,引发肾盂肾炎。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尿培养常见大肠埃希菌感染。急性期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慢性感染者可长期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片预防。
4、肾功能损害长期反流可导致肾实质瘢痕化,表现为蛋白尿或高血压。核素肾动态显像可评估分肾功能。保护肾功能需控制血压,常用缬沙坦胶囊,同时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5、诊断方法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是确诊金标准,能明确反流分级。超声可筛查肾积水,尿β2微球蛋白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肾小管损伤。放射性核素扫描适用于评估分肾功能及瘢痕程度。
患者应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以上,避免憋尿。儿童患者家长需定期监测尿常规,睡前督促排空膀胱。反复感染者可饮用蔓越莓汁,但糖尿病肾病患者慎用。术后患者需遵医嘱进行膀胱功能训练,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3个月。出现发热或腰痛症状应及时复查泌尿系超声。
膀胱输尿管反流手术的注意事项主要有术前检查评估、术后伤口护理、导尿管管理、饮食调整和定期复查。
1、术前检查评估手术前需完善泌尿系统超声、静脉肾盂造影或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明确反流程度及肾功能状态。存在尿路感染时需先控制感染,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调整至稳定状态。
2、术后伤口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每日用碘伏溶液消毒手术切口。避免剧烈运动或提重物,防止腹压增高导致伤口裂开。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出现发热或疼痛加剧时需及时就医。可遵医嘱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
3、导尿管管理术后需留置导尿管1-3天,保持引流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流。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导尿管,记录尿量及尿液性状。拔除导尿管后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可通过热敷下腹部或听流水声诱导排尿。
4、饮食调整术后24小时内以流质饮食为主,逐步过渡到低盐低脂普食。每日饮水量维持在2000毫升以上,避免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西蓝花等食物,促进伤口愈合。
5、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需复查泌尿系超声和尿常规,评估反流改善情况。每3-6个月监测肾功能指标,必要时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儿童患者需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家长应记录排尿频率及有无尿路感染症状。
术后3个月内避免游泳、骑自行车等可能挤压会阴部的活动。养成定时排尿习惯,每次排尿尽量排空膀胱。出现尿频尿急、腰背部疼痛或血尿等症状时需立即就诊。长期随访中需关注血压变化,预防反流性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