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具有操作简便、保护残余肾功能、心血管负担小、饮食限制较少、居家治疗便利等优点。
1、操作简便腹膜透析无需频繁往返医院,患者经过培训后可自行在家操作。通过腹腔内置管和透析液交换完成治疗,每日3-5次换液即可,无需依赖专业设备。相比血液透析需要每周多次前往透析中心,更适合行动不便或居住偏远地区的患者。
2、保护残余肾功能腹膜透析采用持续性缓慢透析模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能更好维持肾脏血流灌注。研究表明其残余肾功能下降速度较血液透析慢,部分患者可推迟进入无尿期。这对延缓并发症发生和改善长期预后有重要意义。
3、心血管负担小治疗过程中无体外循环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波动,避免血液透析常见的低血压、心律失常等风险。尤其适合合并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的老年患者。透析液葡萄糖吸收还能提供部分热量,改善营养不良状态。
4、饮食限制较少患者无需严格限制水分和钾盐摄入,蛋白质摄入量可比血液透析患者增加。因持续清除毒素,血磷控制相对容易,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有帮助。但仍需注意控制高糖透析液可能引起的血糖波动。
5、居家治疗便利患者可自主安排治疗时间,不影响日常工作学习。自动腹膜透析机更可实现夜间治疗,白天完全自由活动。疫情期间减少医院暴露风险,特殊情况下还可携带透析液旅行。但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定期返院评估。
腹膜透析患者需保持导管出口处清洁干燥,每日测量体重和超滤量。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避免高脂饮食以防腹膜功能下降。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电解质。出现腹痛、透析液浑浊或超滤异常时需及时就医。建议每3-6个月评估腹膜转运特性,根据情况调整透析方案。
透析患者反复发烧可能与感染、透析相关并发症、免疫抑制、导管相关感染、药物反应等因素有关。透析患者可通过抗感染治疗、调整透析方案、免疫调节、导管护理、药物调整等方式干预。
1、感染透析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常见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导管相关感染等。感染可能导致发热、寒战、乏力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阿奇霉素分散片等。同时需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
2、透析相关并发症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热原反应或透析液污染,导致发热。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透析后数小时内出现发热,可能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处理措施包括更换透析管路、使用无菌技术、必要时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片。严重时需暂停透析并进行全面检查。
3、免疫抑制长期透析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紊乱,易发生各种感染。免疫抑制状态可能导致反复低热或间歇性高热。治疗上可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肠溶胶囊,同时需监测免疫功能指标。加强个人卫生防护,避免接触感染源。
4、导管相关感染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透析患者可能出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表现为发热、导管部位红肿疼痛等。治疗需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万古霉素注射剂、替考拉宁注射剂等。严重感染需拔除导管,必要时行导管尖端培养。
5、药物反应部分透析患者对某些药物如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可能出现发热反应。表现为用药后数小时内出现发热,通常为低至中度热。处理措施包括暂停可疑药物、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必要时更换其他替代药物。用药前需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透析患者出现反复发热时应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血培养、影像学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透析通路清洁干燥,避免受凉感冒。饮食上应保证足够热量和优质蛋白摄入,限制高钾高磷食物。定期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发热时间、热型及伴随症状,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用药物。保持适度活动,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