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道痒可能与外耳道炎、真菌感染或过敏反应有关。
外耳道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因挖耳损伤或污水进入导致,表现为耳道瘙痒伴轻微疼痛。真菌感染多见于潮湿环境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者,瘙痒明显且可能出现白色分泌物。过敏反应可因接触洗发水、耳饰等致敏物诱发,除瘙痒外还可能伴随皮肤红肿。症状较轻时可尝试用干净棉签蘸取少量生理盐水清洁耳道,避免抓挠。若出现分泌物增多、听力下降或持续瘙痒,需就医进行耳镜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细菌感染,硝酸咪康唑乳膏处理真菌感染,氯雷他定片缓解过敏症状。
日常应保持耳道干燥,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游泳时可佩戴耳塞防止进水。
内耳眩晕症可通过药物治疗、前庭康复训练、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
内耳眩晕症可能与内耳淋巴液循环障碍、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突发性旋转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闷等症状。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倍他司汀片改善微循环,地西泮片缓解眩晕症状,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调节内耳功能。前庭康复训练包括头部运动训练、平衡练习等,需在专业指导下重复进行。生活方式上需避免快速转头、减少咖啡因摄入,发作期保持静卧并固定视线。慢性患者可尝试针灸或高压氧治疗,但需排除中枢性眩晕病因。
发作期间建议低盐饮食,限制每日水分摄入量,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