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确诊通常需结合影像学检查与腹腔镜检查,主要方法有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血清标志物检测、腹腔镜探查及病理活检。
1、超声检查:
经阴道或经腹部超声是初步筛查的首选方法,可观察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及盆腔粘连情况。超声检查无创、成本较低,但对腹膜型病灶敏感度有限,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对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尤其适用于评估直肠阴道隔、输尿管等特殊部位病变。检查前需空腹4-6小时以提高图像质量。
3、血清标志物检测:
CA125和CA199等肿瘤标志物可能升高,但特异性较差,更多用于疗效监测而非确诊。炎症指标如IL-6、TNF-α等辅助评估疾病活动度,不能作为独立诊断依据。
4、腹腔镜探查:
腹腔镜是诊断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盆腔内异位病灶的典型表现蓝色/黑色结节、火焰状出血灶等,同时进行病灶切除或烧灼治疗。术中可同步评估输卵管通畅度及子宫形态。
5、病理活检:
腹腔镜术中取可疑组织送检,发现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即可确诊。对于特殊部位病灶或疑似恶变时,病理检查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普通病例并非必须实施。
日常管理中建议保持适度运动如瑜伽、游泳等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避免长期穿戴过紧衣物压迫腹部。饮食可增加ω-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摄入以调节炎症反应,减少红肉及高糖食物。痛经期间可使用热敷缓解症状,但需注意与医生保持定期随访,监测病灶变化及生育功能状况。合并贫血患者需补充铁剂和维生素C,避免剧烈运动诱发黄体破裂等急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无法通过自检确诊,但可通过识别痛经加重、性交疼痛、排便疼痛等症状提高警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外的疾病,常见症状主要有月经异常、慢性盆腔痛、不孕、排尿异常、肠道症状等。建议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或腹腔镜确诊。
1、月经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异位内膜组织受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出血,但无法像正常经血一样排出体外,导致局部炎症和粘连。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可能从经前持续至经后。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萘普生片等药物缓解疼痛,严重者需考虑激素治疗或手术。
2、慢性盆腔痛约70%患者会出现非经期的下腹坠痛或腰骶部酸痛,疼痛可能放射至大腿内侧。异位病灶刺激腹膜或压迫神经导致持续性疼痛,在劳累、性交或排便时加重。妇科检查可能触及盆腔触痛结节或卵巢囊肿。可尝试热敷缓解,必要时使用醋酸甲羟孕酮片等药物抑制病灶生长。
3、不孕40%-50%患者合并不孕,主要因盆腔粘连影响输卵管拾卵功能,或卵巢囊肿破坏正常卵泡。异位内膜产生的炎症因子也可能干扰受精和着床。建议备孕1年未成功者进行输卵管造影评估,轻度患者可尝试促排卵治疗,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腹腔镜手术分离粘连。
4、排尿异常膀胱内异位病灶可能导致尿频、尿急、排尿疼痛甚至血尿,症状常在经期加重。病灶多位于膀胱后壁,超声检查可见膀胱壁增厚。需与尿路感染鉴别,确诊需膀胱镜检查。治疗可选用炔诺酮片等药物,严重膀胱浸润需手术切除病灶。
5、肠道症状直肠或乙状结肠受累时出现经期腹泻、便秘或排便疼痛,严重者可发生肠梗阻。病灶多位于直肠子宫陷凹,直肠指检可能触及触痛结节。肠镜检查可见黏膜下肿块但黏膜通常完整。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深度浸润型常需联合肠道外科手术。
日常建议保持规律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避免经期剧烈运动。饮食注意补充铁质预防贫血,限制酒精和咖啡因摄入。疼痛发作时可尝试膝胸卧位缓解压力,记录症状变化帮助医生判断病情进展。所有治疗均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或止痛药掩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