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通常需要通过鼻内窥镜或影像学检查确诊,常见判断依据包括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鼻腔分泌物增多等症状。鼻息肉可能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哮喘、阿司匹林不耐受、囊性纤维化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鼻息肉患者常出现单侧或双侧鼻腔持续性堵塞感,这种鼻塞往往呈渐进性加重且对普通鼻喷药物反应差。伴随症状包括嗅觉明显下降甚至丧失,部分患者会反复出现清水样或脓性鼻涕倒流至咽喉。典型体征为鼻腔内可见表面光滑、半透明灰白色的荔枝肉样肿物,触之柔软可移动,使用血管收缩剂后体积无明显变化。长期存在可能导致鼻窦炎反复发作,出现头痛、面部胀痛等继发症状。
需要鉴别的是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等肿瘤性疾病,这类肿物质地较硬且易出血,影像学检查可见骨质破坏。过敏性鼻炎引起的下鼻甲水肿使用减充血剂后可迅速缩小,而鼻息肉体积不会明显变化。儿童出现单侧鼻腔肿物需排除脑膜脑膨出等先天畸形,绝对禁止自行活检。特殊类型如出血性息肉多见于妊娠期女性,表现为鼻腔肿物伴反复少量出血。
确诊需依赖鼻内窥镜检查,能清晰观察息肉起源部位及范围。鼻窦CT可评估是否伴发鼻窦炎及骨质改变,MRI有助于鉴别脑膜脑膨出等疾病。对于疑似阿司匹林不耐受三联征患者,需完善支气管激发试验等检查。治疗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喷剂控制生长,较大息肉需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切除。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合并哮喘者需同步控制呼吸道炎症。
日常应避免接触粉尘、花粉等过敏原,保持室内湿度防止鼻腔干燥。坚持鼻腔冲洗有助于减少分泌物滞留,擤鼻时避免用力过猛。饮食上限制高组胺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降低复发概率。出现嗅觉异常或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时应及时复诊,术后患者需按医嘱使用激素喷剂维持治疗。
鼻息肉通常表现为鼻塞、嗅觉减退、流涕等症状,可通过鼻内镜检查或影像学检查确诊。鼻息肉可能与慢性鼻炎、过敏反应、遗传因素、阿司匹林不耐受、囊性纤维化等因素有关。
1、慢性鼻炎慢性鼻炎是鼻息肉的常见诱因,长期炎症刺激可导致鼻腔黏膜水肿增生。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鼻塞、黏稠鼻涕倒流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糖皮质激素,必要时可考虑鼻内镜手术切除息肉。
2、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鼻腔黏膜发生变态反应性炎症,可能逐渐形成息肉。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和鼻痒。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配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控制炎症。
3、遗传因素部分鼻息肉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可能与某些基因突变相关。这类患者往往发病年龄较轻,息肉容易复发。日常需加强鼻腔冲洗护理,定期复查鼻内镜,复发时可考虑使用奥马珠单抗注射液等生物制剂。
4、阿司匹林不耐受阿司匹林哮喘三联征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可能诱发严重鼻黏膜水肿和息肉生长。典型表现为服药后出现哮喘发作、鼻息肉快速增大。这类患者需严格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可遵医嘱选用孟鲁司特钠片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5、囊性纤维化囊性纤维化患者因黏液清除功能障碍,鼻腔分泌物淤积易形成息肉。多伴有咳嗽、咳黏稠痰等呼吸道症状。需进行基因检测确诊,治疗以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黏液溶解剂为主,严重时需行鼻窦开放手术改善通气。
怀疑鼻息肉时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避免自行使用减充血剂造成药物性鼻炎。日常保持室内空气湿润,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戒烟并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合并过敏者需做好环境控制,定期更换床单被罩并使用防螨用品。术后患者应按医嘱复查,坚持局部用药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