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毒可通过脱离毒源、清除毒物、使用解毒剂、对症支持治疗、血液净化等方式急救。急性中毒通常由误食有毒物质、吸入有毒气体、皮肤接触毒物、药物过量、职业暴露等原因引起。
1、脱离毒源立即将患者转移至安全环境,避免继续接触毒物。若为气体中毒需迅速开窗通风,皮肤接触毒物时应脱去污染衣物并用大量清水冲洗。注意施救者需做好自身防护,避免二次中毒。常见于农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情况。
2、清除毒物经口中毒者若意识清醒,可饮用300-500毫升温水后催吐,但强酸强碱中毒禁止催吐。洗胃应在中毒后6小时内进行,可使用生理盐水或清水。活性炭适用于多数有机毒物吸附,常用剂量为50克混悬液口服。皮肤接触毒物需持续冲洗15分钟以上。
3、使用解毒剂根据毒物类型选择特异性解毒剂,如阿托品用于有机磷中毒,纳洛酮用于阿片类药物过量,乙酰胺用于甲醇中毒。解毒剂需早期足量使用,但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常见解毒剂还包括二巯丙醇、亚甲蓝等。
4、对症支持治疗维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纠正休克可静脉补液并使用多巴胺注射液。心律失常者需心电监护,抽搐发作可用地西泮注射液控制。急性肾损伤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5、血液净化重度中毒可考虑血液灌流或血浆置换,尤其适用于长效巴比妥类、毒蕈碱等中毒。血液透析对甲醇、乙二醇等小分子毒物清除效果较好。进行血液净化前需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发生急性中毒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准确告知毒物种类和接触时间。转运途中保持患者侧卧位防止误吸,记录呕吐物及排泄物的性状。康复期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逐步恢复清淡饮食并保证充足休息。接触有毒物质的职业人群应做好个人防护,家庭需妥善存放药品及化学品。
酒精肝不是酒精中毒,但两者都与长期过量饮酒有关。酒精肝是酒精性肝病的简称,主要表现为肝脏损伤;酒精中毒则是短期内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酒精肝属于慢性肝损伤疾病,由长期饮酒引发肝脏脂肪堆积、炎症或纤维化。早期可能仅有脂肪肝,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典型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黄疸等。治疗需严格戒酒,配合护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等,严重者需肝移植。
酒精中毒属于急性酒精过量反应,表现为言语不清、步态不稳、呕吐甚至昏迷。血液酒精浓度超过一定阈值会抑制呼吸循环中枢,需紧急就医洗胃或使用纳洛酮注射液等拮抗剂。长期反复中毒可能加重酒精肝进展,但两者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存在本质差异。
预防酒精相关疾病需控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宜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出现肝区不适或饮酒后意识障碍应及时就诊,定期体检监测肝功能与肝脏超声。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摄入,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