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输尿管反流可通过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膀胱镜检查及尿动力学检查等方法确诊。该疾病可能由先天性输尿管发育异常、膀胱功能异常、尿路感染、神经源性膀胱或手术创伤等因素引起,典型表现为反复尿路感染、排尿疼痛、腰部胀痛等症状。
1、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是诊断膀胱输尿管反流的金标准,通过导尿管向膀胱注入造影剂,在X光透视下观察排尿过程中造影剂是否逆向流入输尿管。该方法能明确反流程度分级,对儿童患者尤为重要。检查前需清洁肠道,检查中可能引起短暂排尿不适。
2、超声检查超声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通过观察输尿管扩张、肾盂积水等间接征象提示反流可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还能检测排尿时输尿管口喷尿信号异常。虽然无辐射且操作简便,但敏感度较低,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反流,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放射性核素扫描将放射性标记物注入膀胱后,用γ相机监测肾脏区域放射性活度变化,能定量评估反流程度且辐射剂量较低。特别适合需要多次复查的儿童患者,但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部分医疗机构尚未常规开展此项检查。
4、膀胱镜检查膀胱镜可直接观察输尿管开口形态异常,如开口位置偏移、隧道长度不足等解剖缺陷。检查时还能测定输尿管开口阻力指数辅助诊断。属于有创操作,通常在其他检查无法确诊时采用,需在麻醉下进行。
5、尿动力学检查通过测量膀胱内压与尿流率,评估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协调功能,识别神经源性膀胱等继发性反流病因。检查需放置膀胱测压导管,可能引发尿路刺激症状,结果解读需结合患者排尿日记等临床资料。
确诊膀胱输尿管反流后,日常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促进排尿冲刷作用,避免憋尿行为。儿童患者建议定时规律排尿,可配合盆底肌训练改善膀胱功能。反复尿路感染者应记录体温及排尿症状变化,选择宽松棉质内衣减少局部刺激。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肾功能,重度反流患者需长期随访影像学检查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