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属于中暑的一种严重类型,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危险的情况。中暑按严重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热射病属于重症中暑的典型表现。
热射病的核心特征是核心体温超过40摄氏度,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谵妄、抽搐或昏迷。其发病机制与高温环境下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直接相关,当汗腺衰竭导致散热障碍时,体内热量急剧蓄积,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灼热无汗、脉搏急促、血压波动以及肝肾功能异常。临床处理需立即进行物理冷却,如冰毯降温、冷水浸泡,并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措施强调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穿戴透气衣物,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
普通中暑通常表现为头晕、恶心等轻微症状,通过阴凉处休息和补水即可缓解。但热射病作为其进展形式,可导致横纹肌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致命并发症。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户外作业者更易进展为热射病,这类人群在高温天气需加强体温监测。若出现意识模糊或持续高热,须立即送医进行血液净化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乏力等先兆症状时,应立即转移至凉爽环境,脱去多余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日常需保持每天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运动后及时补充含钠钾的电解质溶液。有心血管疾病者应避免突然从空调房进入高温环境,室内可通过窗帘遮阳、电扇促进空气循环降低室温。用人单位需为高温作业者安排间歇休息,并提供防暑降温物资。
儿童中暑呕吐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水分、物理降温、调整饮食、遵医嘱用药等方式治疗。儿童中暑呕吐通常由高温环境暴露、体液丢失过多、电解质紊乱、胃肠功能紊乱、热射病等原因引起。
1、脱离高温环境立即将儿童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防止症状进一步恶化。可让儿童平卧并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若在户外活动时出现症状,需寻找树荫或空调场所休息。
2、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每次50-100毫升,间隔10-15分钟补充一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胃肠负担。可选用含有适量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但不宜饮用含糖量过高的饮品。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需增加补液量。
3、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儿童额头、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区域,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为宜。可使用电扇促进蒸发散热,但避免直吹导致寒战。禁止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水降温,以免引起血管收缩反而不利散热。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贴。
4、调整饮食症状缓解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条等。暂时避免油腻、辛辣及高蛋白食物。可适量补充含钾丰富的香蕉、橙汁等水果。少食多餐,每次进食量控制在平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再逐步增加。
5、遵医嘱用药若呕吐严重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或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对于持续高热可考虑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退热,但禁用阿司匹林。出现意识障碍或抽搐等严重症状时,应立即送医并可能需要静脉补液治疗。家长不可自行给儿童使用止吐药物。
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精神状态、尿量和体温变化,保持室内温度在26摄氏度左右,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恢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日常应做好防暑措施,高温时段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并随身携带饮用水。若呕吐持续超过6小时或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须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