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中暑可通过转移到阴凉处、补充水分、物理降温、适当休息、观察症状等方式快速缓解。轻微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下水分流失过快、体温调节失衡等原因引起。
1、转移到阴凉处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的环境,避免阳光直射。解开或脱去多余衣物,帮助散热。地面温度过高时可铺垫隔热物品,防止二次受热。环境温度降低有助于减缓核心体温上升速度。
2、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清凉饮品,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防止胃肠不适。若出现恶心呕吐,可尝试含服冰块或口服补液盐。水分补充能纠正脱水状态,恢复血容量。
3、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或使用喷雾装置喷洒凉水。可配合扇风促进蒸发散热,但避免直接用冰水浸泡导致寒战。体温降至38℃以下时应停止强制降温。
4、适当休息保持平卧姿势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避免立即起身活动,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症状缓解后仍需继续观察2-4小时,确保无头痛加重或意识模糊等进展性症状。
5、观察症状监测体温变化与神志状态,若出现持续高热、抽搐或昏迷等表现,需立即就医。记录症状持续时间与缓解情况,为后续医疗处置提供参考依据。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更需密切观察。
缓解期间应避免摄入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品,穿着宽松透气的浅色棉质衣物。恢复后24小时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日常需注意保持环境通风,高温时段减少户外活动。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但出现严重症状时不可依赖自我处理,须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热射病属于中暑的一种严重类型,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危险的情况。中暑按严重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热射病属于重症中暑的典型表现。
热射病的核心特征是核心体温超过40摄氏度,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谵妄、抽搐或昏迷。其发病机制与高温环境下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直接相关,当汗腺衰竭导致散热障碍时,体内热量急剧蓄积,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灼热无汗、脉搏急促、血压波动以及肝肾功能异常。临床处理需立即进行物理冷却,如冰毯降温、冷水浸泡,并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措施强调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穿戴透气衣物,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
普通中暑通常表现为头晕、恶心等轻微症状,通过阴凉处休息和补水即可缓解。但热射病作为其进展形式,可导致横纹肌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致命并发症。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户外作业者更易进展为热射病,这类人群在高温天气需加强体温监测。若出现意识模糊或持续高热,须立即送医进行血液净化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乏力等先兆症状时,应立即转移至凉爽环境,脱去多余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日常需保持每天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运动后及时补充含钠钾的电解质溶液。有心血管疾病者应避免突然从空调房进入高温环境,室内可通过窗帘遮阳、电扇促进空气循环降低室温。用人单位需为高温作业者安排间歇休息,并提供防暑降温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