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按病因和病理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三类。机械性肠梗阻主要由肠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动力性肠梗阻与肠道蠕动功能异常相关,血运性肠梗阻因肠系膜血管血流障碍导致。
1、机械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可能与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肠粘连多由腹部手术或炎症导致,肠扭转常见于肠道解剖异常者,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胃肠减压、灌肠或手术解除梗阻,如粘连松解术、肠扭转复位术。药物可选用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缓解痉挛,或头孢呋辛酯片预防感染。
2、动力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可能与电解质紊乱、腹腔感染、神经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全腹胀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症状。麻痹性肠梗阻多继发于腹部手术后,痉挛性肠梗阻与铅中毒或肠道炎症相关。治疗以纠正原发病为主,如补充钾离子改善低钾血症,使用新斯的明注射液促进肠蠕动。需避免滥用阿片类药物加重肠麻痹。
3、血运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可能与肠系膜动脉栓塞、静脉血栓形成、血管炎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剧烈腹痛与轻微体征不符、便血等症状。急性肠系膜缺血常见于房颤患者,慢性缺血多与动脉硬化相关。治疗需紧急恢复血流,如血管介入取栓或搭桥手术,药物可选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罂粟碱注射液扩张血管。延误治疗易导致肠坏死。
肠梗阻患者应严格禁食并保持胃肠减压通畅,术后恢复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渣饮食。日常需预防便秘,避免暴饮暴食及餐后剧烈运动。出现持续腹痛、呕吐或腹胀加重时须立即就医,机械性梗阻延误治疗可能引发肠穿孔或感染性休克。慢性腹痛患者应定期检查排除肿瘤或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控制血糖以减少自主神经病变风险。
肠梗阻一般可以保守治疗,但需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决定。肠梗阻可能与肠粘连、肠扭转、肿瘤压迫等因素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评估。
对于早期不完全性肠梗阻或动力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常作为优先选择。通过禁食、胃肠减压减少肠道负担,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配合灌肠促进排便排气。部分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山莨菪碱注射液缓解肠痉挛,或使用开塞露辅助通便。这类情况多由术后粘连或功能性肠麻痹引起,症状以腹胀、间歇性腹痛为主,及时干预后多数能缓解。
当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完全性机械性梗阻或肠坏死时,则需紧急手术解除梗阻。这类情况常伴随持续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或感染性休克,保守治疗可能延误病情。例如肠系膜血管栓塞导致的缺血性肠梗阻,或结肠肿瘤引起的管腔闭塞,通常需要肠切除吻合术等外科处理。
肠梗阻患者恢复期应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豆类、坚果等难消化食物。日常需观察排便情况,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加重时立即复诊。长期反复发作的肠梗阻患者需排查克罗恩病、肠道肿瘤等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