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存在细菌通常提示菌血症或败血症,可能由皮肤感染、肺炎、尿路感染、腹腔感染或导管相关感染等引起。菌血症是细菌侵入血液的病理状态,败血症则是细菌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时可导致脓毒症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
1. 皮肤感染皮肤破损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等通过伤口进入血液可能引发菌血症。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寒战。需彻底清创消毒,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或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等抗生素治疗。
2. 肺部感染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肺炎可能继发血流感染。常见咳嗽胸痛伴高热,血培养可明确病原体。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或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药物。
3. 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逆行感染可能导致尿源性败血症。典型表现为尿频尿痛伴腰背部叩击痛。医生可能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盐酸环丙沙星片或磷霉素氨丁三醇散进行抗感染治疗。
4. 腹腔感染阑尾炎、胆囊炎等腹腔化脓性病变可能引起肠杆菌科细菌入血。腹痛腹胀伴板状腹需警惕,CT检查可辅助诊断。临床常用注射用美罗培南、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
5. 导管相关感染长期留置静脉导管可能滋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导管入口红肿或不明原因发热需考虑,血培养同时拔除导管。治疗可选用注射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或替考拉宁注射液等药物。
确诊菌血症需多次血培养检查,严重者需住院进行静脉抗生素治疗并监测生命体征。日常应保持皮肤清洁、规范处理伤口、避免滥用抗生素。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改变或血压下降等表现时须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造成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治疗期间需保证营养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