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可能导致皮肤黏膜出血、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危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血小板减少症主要由免疫性破坏、骨髓生成障碍、脾功能亢进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最直接的危害是出血倾向增加。轻度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或牙龈出血,这些症状通常在轻微碰撞或刷牙时显现。随着血小板计数进一步降低,可能出现鼻出血、月经量增多等黏膜出血表现。部分患者会伴随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这与慢性失血或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有关。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一定阈值时,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等内脏出血。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泌尿系统出血则呈现血尿。这些情况需要立即就医处理。最危险的是自发性颅内出血,虽然发生概率较低,但可能造成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长期血小板减少还可能影响手术安全性,增加侵入性操作风险。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造成外伤的活动,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损伤。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有助于改善贫血。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出现异常出血症状时须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或进行其他治疗干预。
血小板减少不一定是得了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血小板减少症只是其中一种可能。
血小板减少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引起,例如女性月经期间可能出现血小板轻度减少,妊娠期女性也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这些情况通常无须特殊处理,随着生理状态的恢复,血小板数量会逐渐恢复正常。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短暂的血小板减少,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停药后血小板数量通常会回升。
病理性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需要引起重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血小板破坏增加和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会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包括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脾功能亢进时血小板在脾脏内滞留增加,也会引起外周血血小板减少。某些病毒感染如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严重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危重情况也会伴随血小板减少。
发现血小板减少时应及时就医检查,医生会根据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结果明确病因。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出血风险。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有助于造血功能恢复。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小板的药物,遵医嘱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