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的治疗目标是完全缓解

发布于 2012/11/14 17:30

目标治疗是一种新理念,即疾病一旦确诊,就应该朝着完全缓解的目标进行诱导治疗,即使无法达到完全缓解,也应该尽量控制在低度活动状态,才能够防止疾病对机体的危害。“目标治疗”需要通过“严密控制”的治疗过程才能实现。

红斑狼疮属于慢性、不可治愈性疾病,具有循证医学意义的随访研究显示,首次治疗不能达到完全缓解,持续的疾病活动是预后不良的指征。因此,红斑狼疮也需要引入目标治疗的理念。

制定“严密控制”计划

红斑狼疮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疾病,其目标治疗需要个体化地制定一个诱导治疗的初始方案,并且在随访中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疾病朝着缓解或低度活动的目标逐渐改善。“严密控制”计划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评估病情和调整治疗的时间。

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红斑狼疮的目标治疗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病情严重度和预后进行临床评估。研究显示,肺动脉高压、肺间质病变、消化道血管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狼疮肾炎等是预后不良的指征。治疗该病需要在对疾病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个体化地制定一个诱导治疗的初始方案。在初始方案实施初期,必须密切监测治疗反应,包括疗效和耐受程度,以调整到最适合该患者的药物组合和剂量。在随访治疗中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疾病朝着“缓解或低度活动”的目标逐渐改善,药物治疗的强度也是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在疾病完全缓解后,有部分患者可以逐渐撤停激素、甚至停药。但是停药不等于痊愈,停药后仍需要每3~6个月复查1次。若出现“亚临床型的复发”,可能需要用温和的药物控制。

诱导缓解的药物选择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红斑狼疮的基础药物,其作用主要是抗炎,缓解急性期的炎症。因此,糖皮质激素的剂量要根据当时炎症反应的激烈程度而定。免疫抑制剂是缓解病情药,因此红斑狼疮的诱导治疗不能过分依靠激素,而应该立足于免疫抑制剂。

关注药物的安全性

在实施红斑狼疮目标治疗中,严密控制不只是关注疗效,还要关注药物的副作用。不但要关注诱导治疗初期的骨髓抑制和感染问题,更要关注药物的慢性和远期副作用,因为后者常常被忽略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