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课题组在急性肝炎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布于 2012/11/20 10:04

近日,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尹芝南教授课题组在急性肝炎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被肝病学领域顶级期刊Hepatology接收。生命科学学院尹芝南教授为通讯作者。博士生张松为第一作者,硕士生梁瑞芳、罗维等同学协作完成了多方面的重要工作。本研究主要工作均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完成。

据尹芝南课题组介绍,肝炎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中国是肝炎高发国家,其中大部分是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抗原进入体内后引起免疫反应造成炎症和肝损伤。由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引起的急性肝损伤病死率高达40-80%,而具体发病机制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因此对其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尹芝南教授课题组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因子小分子IL-27p28能够通过基因治疗的方式有效抑制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炎中的γ干扰素(IFN-γ),从而降低该动物疾病模型的肝损伤。

尹芝南课题组的博士生张松设计了一种新的基因敲除的方法,构建并报道了世界上第一只p28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该小鼠的产生为研究p28的功能提供了便利有效的遗传工具,并使得细胞及器官特异性基因敲除得以实现。从而首次报道并深入研究了p28基因缺失小鼠对于急性肝炎的高敏感。并首次提出并证实了树突状细胞是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炎中的p28的主要来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基因的缺失导致的肝炎高敏感是非NKT细胞依赖的,改变了人们对于NKT在肝炎中作用的传统看法。从而建立了目前已知的第一个CD4+T细胞而非NKT细胞介导的肝炎高敏感动物模型,并证实了来源于CD4T细胞的IFN-γ介导了该小鼠对肝损伤的高度敏感。尹芝南课题组的研究还首次发现了p28对于CD4+T细胞内在性产生IFN-γ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并且首次提出了胸腺选择理论的解释,同时利用小鼠器官移植技术进行了验证。这些研究不仅仅有助于急性肝炎的临床治疗,并且为肝病学及免疫学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知识。

尹芝南教授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并任职副教授。2007年到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院长。5年来尹芝南教授作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国际合作等多个重大研究项目。尹芝南教授已经在免疫学领域的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重要的学术成果,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

肝炎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