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患者的药物治疗原则

发布于 2012/12/07 14:15

常用的抗心肌缺血药物的基本作用原理是通过减少心肌耗氧或增加供氧恢复心肌对氧供应需求间的平衡。心肌缺血患者的药物治疗原则如下:

改善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患者冠状动脉储备功能低下,缺血可引发收缩力下降,使心衰加重。硝酸酯类药为血管平滑肌细胞提供外源性的一氧化氮,补充内源性一氧化氮的不足,扩张粥样病变的狭窄冠脉,增加缺血区的血流,并减轻内皮功能不全所致的冠脉收缩或痉挛作用改善冠脉血流储备硝酸酯类药物还能选择性扩张心外膜上的冠状血管解除冠状动脉痉挛

纠正心力衰竭

心肌缺血应在纠正电解质紊乱的基础上纠正心力衰竭,祛除诱发因素。心衰主要是心室结构的变化,心室重塑是心衰患病率和病死率的决定因素。心室重构是指心室结构的改变包括心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治疗目标是改变心室重塑和细胞凋亡,达到防止和延缓心衰的发生、发展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纠正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的原则:无血流动力学的室早、非持续性室速患者无症状时不需治疗;有因心理紧张所致的症状应做解释工作;症状明显者可做药物治疗;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非持续性室速患者易发生猝死,应积极治疗。

长期房颤可出现心房静止或自行恢复窦性心律,产生心房分离现象,易发生非瓣膜病性血栓栓塞,应使用抗凝药,阿司匹林或华法林。

心肌缺血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