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及不良反应

发布于 2016/03/11 15:43

有病吃药是人们不舒服初期诊断后的第一反应,再有生活中服药治疗也是一种对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是药三分毒,人所共知。因此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治疗胃病的药物更要注意,因为为本身有病,很难正确判断是要的问题还是胃的问题。

药物分类

促胃肠动力药主要用于存在胃动力异常,以上腹饱胀、恶心呕吐早饱等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包括食管下段括约肌无力、食管排空障碍、胃排空延迟者,也用于预防或减少胆汁反流。胃肠动力失调与慢性胃炎互为因果,促进胃排空有利于改善症状和防止复发。如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伊托必利、莫沙必利等药物。

抑酸剂(抗胃酸分泌的药物)适用于存在胃黏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饥饿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对于无酸或胃酸偏低的患者无需使用。包括PPI、H2RA,其有利于减轻胃黏膜损伤和促进炎症修复。

抗酸剂与抑酸剂的适应证相同。常用碳酸钙、铝碳酸镁、氧化镁、氢氧化铝等含有阳离子的药物,常与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合用,可快速缓解症状。但作用时间较短,且大都无黏膜愈合作用。

胃黏膜保护药适用于存在胃黏膜糜烂、出血和消化不良症状明显者。伴有胆汁反流者可应用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药物和(或)促动力药,如铝碳酸镁、硫糖铝、瑞巴派特、替普瑞酮及铋制剂。

助消化药使用消化酶制剂可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如复方胰酶、胃蛋白酶制剂及益生菌制剂等。

其他药物抗抑郁药和镇静药、抗胆碱药等。

常见不良反应临床上常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调查显示,>65岁的3035例老年患者中有18例出现不良反应,如皮疹、瘙痒感、药疹样湿疹等过敏症状,消化系统表现为便秘、腹部胀满感、腹泻、恶心呕吐烧心、腹痛等症状,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伴随GOT、GPT、V-GTP、AL-P上升等肝功能障碍、黄疸症状,发现异常时,应终止给药,并对症给予适当处理。

抗酸剂如铝碳酸镁片,其不良反应偶见便秘、稀便、口干和食欲缺乏,但因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儿童、老年人可使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可按医嘱给予应用。

质子泵抑制剂,如泮托拉唑,临床上常用,其不良反应包括偶见头晕、失眠、嗜睡恶心、腹泻、便秘、皮疹、肌肉疼痛,大剂量使用时可出现心律不齐、转氨酶升高、肾功能改变、粒细胞降低等,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禁用,老年人用药剂量无需调整。

H2RA如西咪替丁,因其不良反应包括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皮肤症状较重,临床上已少用。临床上选用药物治疗慢性胃炎时,要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因人而异地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尽可能收到最大的疗效。

药物是把双刃剑,治病也会致病。因此科学用药,谨慎用药是药物治疗的一大原则。掌握一些必备的药物常识也是应该的,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因为药物而产生更大的伤害,那样真是得不偿失。

上一篇 : 什么药可治慢性胃炎

下一篇 : 没有了~

慢性胃炎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