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以补益脾肾为本

发布于 2016/03/11 15:43

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补益脾肾为本,具体内容如下:

慢性肾衰竭在中医古籍中没有相应称谓。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属于“水肿”、“腰痛”、“癃闭”、“淋证”、“关格”、“虚劳”、“呕吐”、“眩晕”、“肾劳”、“肾风”、“溺毒”等疾病范畴。

慢性肾衰竭多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诸多肾系疾病日久迁延不愈而成,病机复杂,虚实夹杂,寒热互见。根据临床实践,慢性肾衰虽临床表现各异,但其病机演变总与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有关,而脾肾不足是其病机关键,脾肾两虚贯穿始终。

患者多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神疲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或痿黄、食少纳呆、便溏、舌淡或胖等症状。尤其在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多见脾肾两虚证。可见,脾肾两虚为慢性肾衰竭之本虚,临证治疗注重补益脾肾。

根据以上对脾肾两虚的病机认识,采用补益脾肾的方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脾与肾关系密切,“肾如薪火,脾如鼎釜”,脾之运化全赖肾中阳气之温煦蒸腾,如此方能精微得运,五脏得养;而肾所藏之精气亦必得脾所运化之水谷精微乃得充养,否则必致肾精匮乏,生化无源。临床具体用药时,须考虑到慢性肾衰竭患者病机多为脾肾两虚,若过用肉桂、附子、干姜等大辛大热之品易伤其阴,非但会格拒不受,反有烦热咽干、头痛乃至动血之弊;纯用熟地黄、生地黄等甘寒滋腻之品则有碍阳气之布化宣达,且阴柔滋腻之品多影响脾之运化功能出现脘腹胀满、食少纳呆、便溏等诸症加重。因此,多选用轻灵之品,常选用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甘草等益气健脾,淫羊藿、肉苁蓉、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牛膝等补肾之药阴阳并补,振奋先后天之气,使补而不滞,且无留邪之弊。

肾衰竭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