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是指肾脏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无法正常过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临床综合征。急性肾衰竭主要由肾前性因素、肾性因素、肾后性因素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尿量减少、水肿、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可通过血液透析、药物治疗、调整饮食等方式治疗。
1、肾前性因素肾前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衰竭通常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有关。严重脱水、大量失血、心力衰竭等因素可能导致肾脏血流灌注不足。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弹性差、口干、血压下降等症状。治疗需及时补液扩容,必要时使用多巴胺注射液改善肾血流,同时纠正原发疾病。
2、肾性因素肾性因素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球疾病等。药物中毒、严重感染、横纹肌溶解等因素可能直接损伤肾实质。患者常见茶色尿、腰痛、血肌酐快速升高等表现。治疗需停用肾毒性药物,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碱化尿液,严重时需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3、肾后性因素肾后性因素主要指尿路梗阻引起的急性肾衰竭。泌尿系结石、肿瘤压迫、前列腺增生等都可能导致尿液排出受阻。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腰腹部胀痛、膀胱充盈等症状。治疗需解除梗阻,如留置导尿管、经皮肾造瘘等,必要时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
4、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诱发急性肾衰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非甾体抗炎药等具有肾毒性。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尿量骤减、血尿等症状。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保护肾功能,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5、感染因素严重感染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脓毒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肾灌注不足。患者常见高热、寒战、皮肤瘀斑等感染征象。治疗需积极控制感染源,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急性肾衰竭患者日常应注意限制水分摄入,每日称量体重监测液体平衡。饮食需控制钠盐和蛋白质摄入,可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清、鱼肉等。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定期复查肾功能指标。出现尿量明显减少、水肿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不可自行使用利尿剂等药物。
急性肾衰竭可通过控制原发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肾脏替代治疗、防治并发症等方式治疗。急性肾衰竭通常由肾前性因素、肾性因素、肾后性因素等原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1、控制原发病针对导致急性肾衰竭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是关键。肾前性因素如严重脱水需快速补液,失血性休克需输血扩容。肾性因素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可使用甲泼尼龙片抑制免疫反应,横纹肌溶解综合征需碱化尿液并输注甘露醇注射液。肾后性梗阻需解除尿路梗阻,如留置导尿管或经皮肾造瘘。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急性肾衰竭常伴随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血钾超过6.5mmol/L需紧急处理,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对抗心肌毒性,同时使用胰岛素联合葡萄糖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严重酸中毒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注射液,但需警惕钠负荷过重。
3、营养支持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在0.6-0.8g/kg/d以减轻氮质血症,优先选择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同时保证每日30-35kcal/kg热量供给,以葡萄糖和脂肪乳注射液为主要能量来源。注意控制钠、钾、磷的摄入,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等。
4、肾脏替代治疗当出现严重尿毒症症状、难以纠正的高钾血症或容量负荷过重时需进行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普通血液透析更适合电解质紊乱的快速纠正。腹膜透析可作为儿童或血管条件差患者的替代方案。
5、防治并发症需密切监测感染迹象,必要时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肾毒性较低的抗生素。预防应激性溃疡可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贫血严重者可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但需控制血红蛋白上升速度。同时需评估心功能,防止肺水肿发生。
急性肾衰竭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每日记录出入量并监测体重变化。恢复期应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饮食需遵循低盐、低钾、低磷原则,烹饪时用焯水法减少蔬菜中的钾含量。定期复查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观察尿量恢复情况。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所有用药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