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缓解症状药物

发布于 2016/04/13 13:44

骨关节炎最早出现的缓解症状的药物是非甾类抗炎药。非甾类抗炎药是指一大类具有抗大、止痛和解热作用的非甾类固醇药物。自1899年德国拜耳公司研制的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问世以后的100年间,尤其在近30年中,涌现了许多不同类别的非甾类抗炎药。

阿司匹林是非甾类抗炎药的原型药物,至今仍在使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吡唑酮类药物如保泰松,曾因其强抗炎和止痛作用,在临床应用了20多年,但最后因发现其对骨髓和其他系统具有严重毒性作用,被建议列入慎用或废弃使用药物。20世纪60年代上市的吲哚乙酸类药物如吲哚美辛(消炎痛),以其强力抗炎、止痛和解热作用且价格低廉,一直被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吲哚美辛对胃肠、肝和肾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对关节软骨损害而导致消炎痛髋(股骨头坏死),也不适于老年人和伴发胃肠、肝、肾和心血管并发症患者,现在已经逐渐被安全性较好的同类产品舒林酸和阿西美辛替代。

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非甾类抗炎药物发展最快的时代,相继上市的有丙酸类药物如布洛芬、苯乙酸类药物如双氯芬酸等,这些新型药物由于与阿司匹林或保泰松、吲哚美辛相比,疗效相当或更好,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明显下降。不过,对胃肠道产生的副作用仍是新药没有克服的缺点。

为了克服非甾类抗炎药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及增加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人们在制药过程中不断对药物的剂型进行改进。近20年,除以往就有的栓剂剂型外,还推出了多种新剂型,如:肠衣片剂型如扶他林(双氯芬酸钠),缓释剂型如芬必得(布洛芬)和英太青(双氯芬酸),肠容微粒胶囊剂型如戴芬和非言(均为双氯芬酸),前体药物如舒林酸(奇诺力、枢力达)和萘丁美酮(瑞力芬),速释和缓释颗粒兼有的剂型如优妥(阿西美辛)和迪克乐克(双氯芬酸),复方剂型如奥湿克(含双氯芬酸和米索前列醇),及外用剂型如扶他林乳胶剂(双氯芬酸)、优迈霜(依托芬那酯)和普菲尼德凝胶(酮洛芬)等。非甾类抗炎药物在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患者的炎性表现如关节疼痛、肿胀、积液及活动受限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至今仍是骨关节炎的重要的症状性治疗用药。但是,有的非甾类抗炎药物如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和保泰松等对软骨基质的合成有抑制作用,长期应用虽然关节疼痛可以得到改善,但骨关节炎的基本病情反而加重,因此这些药物不能作为骨关节炎的长期治疗药物。而另有研究表明,像双氯芬酸钠、阿西美辛等药物由于对关节软骨较少不良影响,因此,比较适合于骨关节炎患者使用。

另一种缓解症状的药物──皮质激素

早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一些关节炎患者在怀孕时,其关节炎的症状会自然缓解,并把这一现象归结于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所致。到20世纪中叶,肾上腺皮质激素被应用于临床并得到广泛应用,在控制患者症状方面取得了极为明显的疗效。随着人们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及药理作用的不断深入了解,它在治疗关节炎方面的地位也越来越明确。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是指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及性激素。用于骨关节炎治疗的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它可以抑制滑膜组织合成IL-β和TNF-α,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此外,激素还可以阻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合成和激活,对软骨代谢有一定作用。但若大剂量反复多次使用,则会阻碍软骨修复过程,使蛋白多糖和透明质酸生物合成下降。加上糖皮质激素的止痛作用,使疼痛消失,可导致关节的过度使用而加重软骨损伤。因此,皮质激素不是治疗骨关节炎的基本药物,只适用于骨关节炎患者伴发滑膜炎出现关节腔积液时,做关节腔局部注射用。目前,适用于关节腔注射的激素药物有得保松和利美达松。

骨关节炎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