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传播的渠道有哪些
发布于 2025/07/03 12:38
发布于 2025/07/03 12:38
禽流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禽类或其分泌物、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环境、呼吸道飞沫、食用未煮熟的禽肉或蛋类、母婴垂直传播等渠道传播。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人类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
直接接触患病或死亡的禽类是禽流感传播的主要途径。病毒存在于禽类的唾液、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人类在宰杀、拔毛、处理禽类时,若皮肤有伤口或未做好防护,病毒可能通过黏膜或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养殖场工作人员、活禽市场商贩属于高危人群。
禽流感病毒在低温潮湿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被禽类粪便污染的饲料、水源、笼具、土壤等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人类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后,若未彻底清洁双手就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可能造成感染。病毒还可通过污染的车辆、工具在不同养殖场间传播。
高浓度禽流感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在密闭的禽类养殖场所,含有病毒的飞沫、粉尘被吸入人体后可能引发感染。这种情况多见于大规模禽类养殖场发生疫情时,近距离接触禽类的工作人员感染风险较高。普通人群在活禽市场等场所也应避免长时间停留。
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禽肉、蛋类存在感染风险。禽流感病毒在70℃以上高温持续加热可被灭活,但溏心蛋、半生不熟的禽肉可能携带活病毒。购买禽产品应选择正规渠道,处理生禽后需彻底清洁厨具和双手,烹饪时确保中心温度达标。
孕妇感染禽流感后存在母婴传播的可能性。病毒可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或在分娩过程中通过产道分泌物传播。哺乳期妇女感染后,虽无证据表明病毒通过乳汁传播,但密切接触仍可能造成新生儿感染。孕期及哺乳期应避免接触活禽。
预防禽流感需避免接触活禽及其排泄物,接触禽类后及时用肥皂洗手,禽肉蛋类彻底煮熟后食用。出现发热伴呼吸道症状且有禽类接触史时,应佩戴口罩就医并告知暴露史。禽类养殖从业人员应接种人用流感疫苗,工作时穿戴防护装备,定期对养殖场所消毒。疫情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前往活禽市场,儿童、老人、孕妇等易感人群更需加强防护。
上一篇 : 禽流感传播的渠道有什么
下一篇 : 禽流感是否会感染人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