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毒性肺炎原因
发布于 2025/06/29 13:56
发布于 2025/06/29 13:56
新生儿病毒性肺炎可能由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病毒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接触传播侵入新生儿呼吸道,导致肺泡和间质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合并呼吸衰竭。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导致新生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儿可出现气促、三凹征、鼻翼煽动等典型症状,肺部听诊可闻及细湿啰音。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重症需氧疗支持。
腺病毒感染多见于冬春季节,除呼吸道症状外常伴结膜炎、腹泻等表现。病毒可经胎盘或产道传播,早产儿更易发生重症肺炎。临床常用干扰素雾化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用抗生素。
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可通过感染者飞沫传播给新生儿,起病急骤且易进展为重症。特征性表现为高热、嗜睡、拒奶,胸片可见斑片状浸润影。确诊后应在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进行抗病毒治疗。
副流感病毒主要引起喉气管支气管炎,但新生儿可发展为肺炎。病毒通过密切接触传播,表现为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喉鸣。治疗以布地奈德雾化为主,严重喉梗阻需气管插管。
巨细胞病毒多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常见于免疫缺陷患儿。除肺炎症状外,可伴有黄疸、肝脾肿大等全身表现。更昔洛韦是首选抗病毒药物,但需密切监测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预防新生儿病毒性肺炎需做好孕期病毒筛查,分娩时严格消毒措施。新生儿护理应注意隔离呼吸道感染者,定期通风消毒,母乳喂养可增强免疫力。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呻吟、发绀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肺不张、脓胸等并发症。恢复期应保持适宜温湿度,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减少呛咳风险。
上一篇 : 支原体肺炎引起的原因
下一篇 : 大叶性肺炎的发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