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会造成黄疸吗
发布于 2025/06/21 11:58
发布于 2025/06/21 11:58
胆汁淤积通常会造成黄疸。胆汁淤积可能由胆管结石、胆管炎、胆管肿瘤、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因素引起。
胆管结石阻塞胆管会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引起胆汁淤积。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等症状。胆管结石可通过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或手术取石治疗,常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胶囊、消炎利胆片、胆舒胶囊等。
胆管炎症会导致胆管壁水肿增厚,影响胆汁排泄。患者除黄疸外还可伴有发热、腹痛等表现。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甲硝唑等,严重时需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胆管癌等肿瘤生长会压迫或阻塞胆管,造成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伴体重下降。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支架置入、化疗等,常用药物有吉西他滨、顺铂等。
部分药物如抗结核药、抗生素等可能引起肝内胆汁淤积。患者黄疸程度通常较轻,停用可疑药物后多可缓解。必要时可使用护肝药物如复方甘草酸苷片、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累及肝内小胆管。患者早期可无症状,随病情进展出现黄疸、皮肤瘙痒等。治疗以熊去氧胆酸为主,严重者需肝移植。
胆汁淤积患者应注意低脂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加重肝脏负担。适当补充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饮酒和滥用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如出现黄疸加重、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上一篇 : 成人黄疸能不能治好
下一篇 : 阻塞性黄疸的三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