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啥意思
发布于 2025/06/22 09:58
发布于 2025/06/22 09:58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发热、里急后重等。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粪口传播、接触传播、食物污染、水源污染、苍蝇媒介等。
志贺菌通过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源或生活用品后,经口进入人体引发感染。这种传播方式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较为常见,预防措施包括饭前便后洗手、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保证饮用水安全等。
直接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排泄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未彻底清洁双手,可能导致病原体经口摄入。儿童在集体生活中容易通过玩具、餐具等物品发生接触传播,家长需加强儿童手卫生教育。
生食被志贺菌污染的蔬菜水果、未彻底加热的肉类海鲜等食物是重要传播媒介。夏季气温较高时,食物保存不当容易滋生细菌,建议食物充分加热后食用,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和处理。
饮用水源被含有志贺菌的粪便污染后,可导致暴发流行。农村地区使用井水或地表水时,应进行煮沸或消毒处理。旅行时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生水,瓶装水也需确认密封完好。
苍蝇可在粪便与食物之间机械性携带传播志贺菌。改善环境卫生、安装防蝇设施、及时清理垃圾等措施可有效减少苍蝇滋生,降低传播风险。夏季尤其需要注意食品的防蝇保护。
细菌性痢疾患者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恢复期可适量补充含益生菌的酸奶帮助肠道菌群平衡。出现持续高热、严重脱水或血便时应及时就医,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需特别关注病情变化。平时应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做好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管理,从源头上预防感染。
上一篇 : 小儿痢疾是怎么引起的
下一篇 : 夏季警惕细菌性痢疾 不要小看拉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