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是
发布于 2025/07/04 16:20
发布于 2025/07/04 16:20
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子宫内翻等。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之一,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70%-80%。分娩过程中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儿等因素会导致子宫肌纤维收缩能力下降。子宫收缩乏力表现为子宫体柔软、轮廓不清,阴道流血多为暗红色且呈阵发性增多。处理措施包括按摩子宫、应用缩宫素类药物如缩宫素注射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等,必要时可采用宫腔填塞或子宫动脉栓塞术。
胎盘因素包括胎盘滞留、胎盘植入和胎盘部分残留等。胎盘滞留指胎儿娩出后30分钟胎盘仍未排出,可能与子宫收缩乏力、膀胱充盈等因素有关。胎盘植入则是指胎盘绒毛异常侵入子宫肌层,常见于既往有剖宫产史或宫腔操作史的产妇。胎盘因素导致的出血多为持续性鲜红色出血,处理需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人工剥离胎盘、刮宫术或在严重情况下行子宫切除术。
软产道损伤包括会阴、阴道、宫颈等部位的裂伤,多发生于急产、巨大儿分娩或手术助产时。损伤导致的出血多为鲜红色且持续不断,与宫缩无关。检查可见明确裂伤口,处理需及时缝合止血,严重裂伤可能需在麻醉下进行修补。预防措施包括控制分娩速度、避免不必要的会阴侧切以及熟练掌握助产技术。
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是原发性的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也可能是继发于产科并发症如胎盘早剥、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等。表现为出血不止、血液不凝、全身多部位出血等。处理需针对原发病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抗纤溶药物如氨甲环酸。
子宫内翻是指子宫底部向宫腔内凹陷,甚至经宫颈翻出,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多因不当的胎盘娩出操作或脐带过短牵拉所致。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休克、阴道大量出血,腹部触诊可能触及凹陷的子宫底。需立即手法复位,失败时需手术复位,严重者可能需行子宫切除术。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产前应详细评估高危因素,对有出血倾向的孕妇提前制定预案。分娩过程中要规范操作,避免不必要的干预。产后要密切观察出血量、生命体征和子宫收缩情况。产妇应注意休息,保持会阴清洁,遵医嘱用药,适当补充富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帮助恢复。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或出血增多时应立即就医。定期产后复查对及时发现和处理晚期产后出血尤为重要。
上一篇 : 产后出血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下一篇 : 产后出血的病因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