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发布于 2025/06/27 16:00

产后出血的常见病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子宫内翻。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或剖宫产者超过1000毫升,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

1、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70%。分娩后子宫肌纤维收缩和缩复可压迫血管止血,若子宫收缩力减弱则无法有效止血。多胎妊娠、羊水过多、产程延长或使用过多镇静剂等因素可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临床表现为子宫轮廓不清、质地柔软,阴道流血呈阵发性增多。

2、胎盘因素

胎盘因素包括胎盘滞留、胎盘植入和胎盘部分残留。胎盘滞留指胎儿娩出后30分钟胎盘仍未排出;胎盘植入指胎盘绒毛异常侵入子宫肌层;胎盘部分残留可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出血。这些情况多与子宫内膜损伤、剖宫产史或人工流产史有关,出血常发生在胎盘娩出期。

3、产道损伤

产道损伤包括会阴裂伤、阴道裂伤和宫颈裂伤,多发生于急产、巨大儿分娩或手术助产时。软产道血管丰富,损伤后出血量较大且呈持续性鲜红色出血。严重者可发生阴道血肿,表现为产后出现肛门坠胀感和进行性贫血。

4、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是原发疾病如血友病,或继发于产科并发症如胎盘早剥、重度子痫前期导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表现为全身多部位出血倾向,伤口渗血不止,血液不凝。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减少、凝血时间延长和纤维蛋白原降低。

5、子宫内翻

子宫内翻是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指子宫底部向宫腔陷入甚至经宫颈翻出。多因胎盘未剥离时过度牵拉脐带或宫底加压不当所致。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休克和阴道大量出血,腹部触诊宫底不可触及或在阴道内触及球形包块。

产后出血的预防关键在于产前全面评估高危因素,孕期定期产检可及时发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异常。分娩过程中应规范使用宫缩剂,正确处理第三产程。产后密切观察出血量、子宫收缩情况和生命体征,早期识别出血征象。出现异常出血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同时查明原因针对性处理。产妇应保持会阴清洁,适当活动促进恶露排出,加强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促进产后恢复。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产后出血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