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该怎么治疗 中耳炎手术越早越好吗
发布于 2021/12/22 11:44
发布于 2021/12/22 11:44
很多患者以为中耳炎通过简单的药物治疗就足够了,这其实就是中耳炎的治疗误区所在。药物治疗仅能起到暂时缓解中耳炎局部感染性炎症的作用;对于中耳炎已经造成的解剖结构破坏(如鼓膜穿孔、听骨破坏、骨质缺损等等)以及深部的病灶(如胆脂瘤、炎性肉芽、胆固醇肉芽肿等等),药物治疗“鞭长莫及”。实际上,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耳显微外科手术来治疗。
中耳炎手术的目的有三方面:
1、彻底清除病灶,获得一个“干耳”,而非长期流脓的耳朵;
2、防止因中耳炎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如面瘫、脑膜炎、脑脓肿等;
3、通过手术修复或重新建立“鼓膜-听小骨-内耳”的传音结构,提高患者听力。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鼓膜修补术、探查并重建听骨的鼓室成形术;对于中耳炎肉芽或胆脂瘤向内向后侵犯范围大的病人,需要行鼓窦-乳突切开来清除鼓窦和乳突里的病变,并且酌情采取完璧式或开放式的鼓室成形术。
如果患者的听小骨被破坏或因胆脂瘤侵蚀不适合保留,就需要采用人工听骨重建听骨链。对于有些严重而复杂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为了防范内耳感染、降低病变复发的机会,可能需要为患者行分期手术来分别完成病变清理和听骨重建。
为了尽量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节约治疗时间,医生会争取将清除病灶和重建听力放在同一次手术中完成。但有部分患者术后听力恢复仍不太满意,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包括:修补或重建的鼓膜在愈合过程中形成纤维组织甚至瘢痕,或者因为咽鼓管功能不良导致鼓膜内陷、粘连,严重时会引起重建的听骨连接发生错位。
对于这种情况往往需要选择一年后行二期手术探查。所以,医生会在术前将病变的情况和术后可能的效果与患者进行讲解和沟通,医患双方共同商量来制定最合适的手术方案。
还想告诉朋友们的是,慢性中耳炎一定要尽早、及时地进行治疗。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一个缓慢进展、逐渐加重的病理过程:在疾病的初期可仅仅是鼓膜穿孔伴中耳鼓室粘膜的炎症水肿,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可以将病变局限在鼓膜和鼓室,表现为鼓膜穿孔和较轻的听力下降。
在这个阶段如果能积极控制感染,在干耳后及时行手术治疗,不但手术范围小、所需时间短,并且手术的风险也低一些。患者手术后通常能获得较好的听力并很少再发流脓。
若未能早期治疗,随着中耳炎反复发作、脓性分泌物不断刺激,炎症向深部和后部扩散,鼓室和鼓窦、乳突内肉芽组织形成,中耳腔通风引流的通道被肉芽阻塞,炎症逐步加重、抗感染治疗效果不理想,耳朵长时间处于流脓或潮湿状态。
此时鼓膜穿孔会扩大,听小骨可能出现破坏或被肉芽包裹,或者硬化灶形成使听骨被固定,此时听力明显下降。一旦合并中耳胆脂瘤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可能出现面神经骨管、内耳迷路的破坏,还会合并神经性耳聋。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慢性中耳炎病程的延长,咽鼓管功能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使中耳腔失去了维持正常气压、保持鼓膜正常位置的能力。在这个阶段进行手术治疗,不仅范围扩大、难度和风险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随着病情的加重,手术的目的以清除鼓室、鼓窦、乳突和听小骨周围、咽鼓管区域病变为主,酌情行自体或人工听骨听力重建,或者二期行听骨重建术。术后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医生的手术技术,还取决于中耳病变的范围、性质和严重程度以及咽鼓管的功能状态。由此可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要尽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