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发布于 2025/05/10 08:45
发布于 2025/05/10 08:45
骨质疏松可能由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营养摄入不足、药物副作用、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骨量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后逐渐流失,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作用增强,导致骨微结构破坏。高龄人群需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或促骨形成药物。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破骨细胞活性显著增加,每年骨量流失可达3%-5%。激素替代治疗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可配合钙剂与维生素D补充,同时监测乳腺和子宫内膜情况。
长期钙摄入低于每日800毫克、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骨基质矿化。乳制品、深绿色蔬菜、豆制品是优质钙源,维生素D可通过日晒或强化食品获取,严重缺乏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制剂。
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会干扰钙磷代谢。使用这些药物超过3个月时应评估骨密度,必要时预防性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并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
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病等疾病常伴随继发性骨质疏松。这类患者需要同时治疗原发病,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时可考虑使用特立帕肽等促骨形成药物,并每1-2年复查骨密度。
预防骨质疏松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保证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每周进行3-5次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65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建议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查,已有骨质疏松患者需居家防跌倒,浴室安装扶手,穿防滑鞋,必要时使用髋部保护器。出现不明原因腰背疼痛或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时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