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常见原因有哪些呢
发布于 2025/06/06 13:48
发布于 2025/06/06 13:48
肌肉萎缩常见原因包括神经损伤、长期制动、营养不良、肌肉疾病和衰老。主要有废用性萎缩、神经源性萎缩、肌营养不良症、代谢性肌病和年龄相关肌少症。
长期卧床或肢体固定导致肌肉活动减少,肌纤维逐渐变细。常见于骨折石膏固定、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电刺激治疗可延缓萎缩进程,恢复期需渐进性抗阻训练。
运动神经元或周围神经受损使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肌束震颤伴肌力下降,需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神经营养药物联合康复训练可部分改善功能。
遗传性肌肉病变如杜氏肌营养不良,因抗肌萎缩蛋白缺失导致进行性肌纤维坏死。儿童期起病表现为鸭步、Gowers征,基因检测可确诊。皮质类固醇和基因治疗可延缓病程。
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肌病等内分泌疾病引发肌蛋白分解加速。伴发肌痛、易疲劳等症状,需检测肌酶谱和激素水平。控制原发病后配合支链氨基酸补充可改善肌量。
老年人睾酮和生长激素下降导致Ⅱ型肌纤维选择性减少。筛查需结合握力测试和肌肉超声,补充维生素D联合抗阻运动是核心干预措施。
预防肌肉萎缩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优质蛋白摄入,重点补充乳清蛋白和亮氨酸。每周3次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使用弹力带或自重训练均可刺激肌肉合成。65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起立-行走测试筛查肌少症,合并慢性疾病者需监测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急性神经损伤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48小时内开始床边康复干预。
上一篇 : 肌肉萎缩的病因有哪些症状
下一篇 : 肌肉萎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