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发布于 2025/06/06 13:55

肌肉萎缩可能由神经损伤、肌肉废用、营养不良、遗传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或中枢神经损伤是肌肉萎缩的常见原因。脊髓损伤、中风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会导致运动神经元信号传导中断,使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周围神经病变如腕管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可引起支配区域肌肉萎缩。这类萎缩通常进展较快,伴随肌力下降和反射异常。

2、肌肉废用:

长期制动或活动减少会导致肌肉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常见于骨折固定术后、长期卧床患者,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也会出现类似改变。废用性萎缩早期是可逆的,但超过6个月可能造成永久性肌纤维数量减少。

3、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等营养问题直接影响肌肉合成代谢。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病等导致的恶病质状态,会使机体分解自身肌肉蛋白供能。老年人肌肉减少症与蛋白质摄入不足和合成能力下降密切相关。

4、遗传疾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遗传性肌肉病变会导致进行性肌纤维坏死和脂肪替代。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因抗肌萎缩蛋白缺失,多在儿童期出现对称性近端肌萎缩。这类疾病通常伴随肌酸激酶升高和特征性基因突变。

5、炎症疾病: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引起肌肉炎症和破坏。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会加速肌肉蛋白分解,导致近端肌群对称性萎缩。这类患者常伴肌痛、皮疹等全身症状,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

预防肌肉萎缩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优质蛋白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亮氨酸。抗阻训练能有效刺激肌肉合成,卧床患者可进行等长收缩练习。水中运动对关节负担小,适合肌力较差者。定期评估握力和步速有助于早期发现肌肉功能下降。合并慢性疾病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必要时在康复医师指导下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等器械辅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肌肉萎缩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