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发病原因有哪些
发布于 2025/06/06 13:56
发布于 2025/06/06 13:56
肌肉萎缩可能由神经损伤、肌肉疾病、废用性萎缩、营养不良、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周围神经或中枢神经损伤会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引发神经源性肌萎缩。常见原因包括脊髓损伤、中风、周围神经病变等。这类萎缩通常伴随肌力下降和反射减弱,需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早期康复训练和神经营养药物可能延缓进展。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原发性肌肉病变可直接破坏肌纤维。这类疾病多表现为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肌酸激酶升高明显。基因检测和肌肉活检可明确诊断,需针对性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基因治疗。
长期制动或活动减少会导致肌肉蛋白合成减少。常见于骨折固定、卧床患者或太空失重环境。表现为肌肉体积减小但肌力保留较好,通过渐进式抗阻训练和物理治疗可逆转。
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影响肌肉合成,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肠术后或极端节食。伴随体重下降和血浆白蛋白降低,需调整膳食结构并补充支链氨基酸。
某些基因突变如SMN1基因缺失会导致脊髓性肌萎缩症。这类疾病多在婴幼儿期发病,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基因检测是确诊金标准。目前已有基因修饰疗法可改善预后。
预防肌肉萎缩需保持规律运动,每周进行3-5次抗阻训练,重点锻炼大肌群。饮食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优质蛋白摄入,优选鱼肉、鸡蛋、乳清蛋白。慢性病患者应定期评估肌肉状态,避免长期制动。出现不明原因肌力下降或肌肉体积缩小时,建议尽早就医排查神经系统或肌肉病变。
上一篇 : 肌肉萎缩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下一篇 : 肌肉萎缩怎样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