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阑尾炎是怎么引起的
发布于 2025/06/06 14:14
发布于 2025/06/06 14:14
慢性阑尾炎可能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肠道功能紊乱、免疫异常及既往急性阑尾炎未彻底治愈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控制、手术切除等方式干预。
粪石、淋巴滤泡增生或异物堵塞阑尾管腔是常见诱因。管腔阻塞后导致分泌物滞留,腔内压力升高,影响局部血液循环,逐渐引发阑尾壁慢性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右下腹间歇性隐痛,进食后可能加重。
肠道内大肠杆菌、厌氧菌等病原体反复侵袭阑尾黏膜,造成持续性低度感染。这种感染常与肠道菌群失衡相关,可能伴随排便习惯改变。长期感染会导致阑尾壁纤维化增厚,形成慢性炎症病灶。
长期便秘或肠蠕动异常可增加阑尾排泄压力。肠道神经调节功能障碍时,阑尾排空能力下降,内容物滞留易诱发炎症。这类患者往往合并腹胀、消化不良等功能性胃肠病症状。
局部免疫应答失调可能促进慢性炎症发展。当黏膜屏障受损或免疫细胞过度激活时,阑尾组织持续处于低度炎性状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下腹钝痛,按压时可触及条索状增粗的阑尾。
急性阑尾炎经抗生素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未完全消除病原体,残留感染灶转为慢性过程。这类患者多有急性发作病史,炎症指标轻度升高,影像学显示阑尾增粗或周围粘连。
慢性阑尾炎患者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减少高脂食物摄入以防加重肠道负担。建议规律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苹果、燕麦等以维持正常排便。适度进行步行、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可促进肠蠕动,但发作期应暂停运动并及时就医。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呕吐等症状,需考虑阑尾切除手术以根治病变。
上一篇 : 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多久排便
下一篇 : 单纯性阑尾炎术后化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