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是怎么引起的原因
发布于 2025/06/06 14:21
发布于 2025/06/06 14:21
支原体肺炎主要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免疫力低下、密切接触传播、季节变化、基础呼吸道疾病及儿童易感性。可通过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人群密集场所暴露、慢性病影响及年龄因素等途径感染。
肺炎支原体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2-3米内密切接触者易被感染。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如教室、办公室会显著增加传播风险,感染者发病前1-2周已具备传染性。
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餐具、玩具等物品后触摸口鼻可导致感染。支原体在体外存活时间可达数小时,幼儿园、学校等集体环境易发生接触传播,需特别注意手部清洁消毒。
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或近期病毒感染会削弱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免疫球蛋白A分泌减少时,支原体更易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引发支气管及肺泡炎症反应。
哮喘、慢阻肺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气道防御功能受损,支原体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也会延缓病原体清除,导致病程迁延不愈。
5-15岁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学校等集体环境接触频繁,发病率可达成人3-5倍。支原体特异性抗体产生较慢,学龄期儿童易反复感染。
预防支原体肺炎需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增强体质,饮食中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C摄入以维持呼吸道黏膜完整性。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接触可疑症状者后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清洁双手。患者使用过的毛巾、餐具应煮沸消毒,居家隔离期间保持房间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恢复期可进行呼吸操训练改善肺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气促。
上一篇 : 支气管肺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婴儿吃什么药
下一篇 : 支原体肺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