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病人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6/18 13:02
发布于 2025/06/18 13:02
脊柱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脊柱引起的慢性骨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脊柱畸形,严重者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脊柱结核的发生与结核病接触史、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治疗需结合抗结核药物和手术干预。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原发感染多发生在肺部,细菌经血液或淋巴系统播散至脊柱。脊柱血供丰富的椎体松质骨最易受累,腰椎和胸椎为常见发病部位。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发生血行播散。
早期表现为病变部位隐痛,夜间加重,休息不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脊柱活动受限、肌肉痉挛,严重者可见后凸畸形。约20%患者伴随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神经根受压时可出现放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
影像学检查是主要手段,X线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破坏;CT能清晰显示骨质破坏范围;MRI对早期病变和椎旁脓肿敏感。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实验室检查可辅助诊断,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或细菌培养。
标准化疗方案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四种药物联合使用,强化期2-3个月后进入巩固期。治疗全程需持续12-18个月,药物敏感试验可指导个体化用药。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视力变化。
当出现严重脊柱不稳、进行性神经功能损害、大范围脓肿或窦道形成时需手术干预。常见术式包括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术、内固定术等。术后仍需完成全程抗结核治疗,康复期需佩戴支具保护脊柱稳定性。
脊柱结核患者应保证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修复。急性期需严格卧床休息,疼痛缓解后在支具保护下逐步恢复活动。康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核心肌群训练,避免脊柱过度负重。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治疗效果,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出现视力模糊、黄疸等症状需及时就医。保持居住环境通风良好,密切接触者应进行结核筛查。
上一篇 : 结核病舌苔发黑怎么办
下一篇 :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