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炎症类型

发布于 2025/06/19 06:22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炎症类型主要为结肠黏膜的化脓性炎症,典型病理变化包括黏膜充血水肿、浅表溃疡形成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炎症发展可分为卡他性炎症期、假膜性炎症期和溃疡性炎症期三个阶段。

1、卡他性炎症:

疾病初期表现为结肠黏膜的卡他性炎症,黏膜血管扩张充血伴浆液渗出。显微镜下可见杯状细胞分泌亢进,固有层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此时患者出现水样腹泻、腹部隐痛等早期症状。此阶段炎症局限在黏膜表层,尚未造成组织破坏。

2、假膜性炎症:

随着志贺菌毒素作用加剧,黏膜表层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炎性细胞混合形成灰白色假膜。病理可见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肠腺隐窝脓肿形成。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及发热,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表面覆盖假膜。

3、溃疡性炎症:

假膜脱落后形成大小不等的浅表溃疡,溃疡边缘呈"地图样"不规则。显微镜下可见溃疡底部炎性肉芽组织,肌层通常不受累。此阶段患者排便次数减少但便中脓血更明显,严重者可出现肠出血。溃疡愈合后一般不遗留瘢痕。

4、特殊炎症类型:

部分病例可出现暴发型痢疾中毒型菌痢,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突出而肠道炎症轻微。病理可见微循环障碍导致的黏膜缺血性改变,伴有多器官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这类患者需警惕感染性休克、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5、炎症转归:

规范抗菌治疗下炎症多在1-2周消退,黏膜修复完全。若治疗不及时可能转为慢性,出现肠壁纤维化、腺体萎缩等改变。少数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肠穿孔、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急性期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采用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牛奶等产气食物。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低纤维软食,注意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恢复期可适量食用含益生菌的发酵食品如无糖酸奶,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日常需加强手卫生管理,患者的餐具、衣物应单独消毒处理。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改变或血便加重时需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痢疾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