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大便
发布于 2025/06/23 05:03
发布于 2025/06/23 05:03
急性细菌性痢疾大便通常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感和腹痛。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典型症状包括腹泻、发热、腹部绞痛等。
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的大便常呈现黏液脓血样,这是由于志贺菌侵袭结肠黏膜,导致黏膜炎症、溃疡和出血所致。大便中混有黏液和血液是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特征,患者排便时可能伴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感,即频繁有便意但排便量少。
在疾病初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水样便,随着病情进展逐渐转为黏液脓血便。水样便阶段可能伴有大量液体丢失,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需要特别注意补液治疗。
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通常排便次数明显增多,严重者每日可达数十次。频繁排便与肠道炎症刺激和里急后重感有关,这种症状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大便常带有特殊的恶臭气味,这是由于肠道内细菌大量繁殖和分解产物所致。这种气味与普通腹泻有明显区别,可作为临床鉴别的参考指标之一。
急性细菌性痢疾除大便改变外,常伴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发热多为中高度热,腹痛以左下腹为主,呈现阵发性绞痛。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头痛、乏力等中毒症状。
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高纤维和油腻食物。患者应严格做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防止疾病传播。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严重脱水、高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治疗。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促进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