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是怎么引起的
发布于 2025/07/24 05:21
发布于 2025/07/24 05:21
低血糖可能由胰岛素分泌异常、药物副作用、饮食不规律、肝肾功能障碍、胰岛素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干预。
胰岛β细胞功能亢进或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会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引发血糖快速下降。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出汗、饥饿感等症状。需通过动态血糖监测明确诊断,医生可能建议使用胰高血糖素鼻用粉雾剂或葡萄糖注射液应急处理,长期需调整降糖方案。
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美脲片、胰岛素制剂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使用过量易诱发低血糖。部分抗生素、水杨酸盐也可能干扰糖代谢。用药期间需规律监测血糖,出现头晕、手抖等前驱症状时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并及时就医调整用药剂量。
长时间空腹、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或运动后未及时补充能量会导致生理性低血糖。建议采取少量多餐方式,每3-4小时进食一次,选择升糖指数适中的全麦面包、燕麦片等食物,避免单次摄入大量高糖食物引发反应性低血糖。
肝硬化、肝炎等肝脏疾病会影响糖原储存和分解,慢性肾病则可能延缓胰岛素清除。这类患者易在夜间发生低血糖,需调整降糖药种类,必要时使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纠正,同时治疗原发疾病改善代谢功能。
胰腺内分泌肿瘤会自主分泌胰岛素,导致顽固性低血糖发作。典型表现为清晨空腹时意识障碍,确诊需进行72小时饥饿试验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无法手术者可试用二氮平片抑制胰岛素分泌。
建议低血糖高风险人群随身携带糖果或葡萄糖片,避免单独外出或驾驶。定期监测血糖并记录发作时间与诱因,糖尿病患者需与医生共同制定个体化控糖目标。注意识别心慌、手抖等预警症状,发作时立即进食15克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若10分钟未缓解需及时就医。长期反复发作需完善胰腺CT、胰岛素抗体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上一篇 : 葡萄糖酸锌钙被禁止
下一篇 : 碘缺乏的主要危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