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是怎么回事
发布于 2025/07/19 08:34
发布于 2025/07/19 08:34
慢性中耳炎可能由咽鼓管功能障碍、反复急性感染、免疫异常、胆脂瘤形成、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局部清洁、听力康复、预防感染等方式治疗。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功能障碍可能导致中耳通气不足,引发积液和炎症。患者可能出现耳闷胀感、听力下降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减轻黏膜水肿,或采用咽鼓管吹张术改善通气。日常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飞机时可咀嚼口香糖帮助咽鼓管开放。
急性中耳炎未彻底治愈可能转为慢性,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患者耳道持续流脓、鼓膜穿孔。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抗炎。治疗期间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
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削弱中耳黏膜防御能力。此类患者易合并真菌感染,表现为耳道瘙痒和白色分泌物。可遵医嘱使用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同时需控制原发病。建议定期监测免疫功能,避免接触过敏原。
中耳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可形成胆脂瘤,破坏听小骨和周围骨质。典型症状为恶臭脓液和传导性耳聋。确诊后需手术清除病灶,如完壁式乳突根治术。术后需定期复查耳内镜,防止复发。避免自行掏耳,减少局部刺激。
过敏性鼻炎或湿疹可能引发中耳黏膜水肿,表现为双耳反复渗出和耳痒。治疗需联合氯雷他定片抗过敏,辅以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控制鼻部症状。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尘螨接触,饮食避免已知过敏食物。
慢性中耳炎患者应避免吸烟及二手烟暴露,减少辛辣食物摄入以防黏膜充血。游泳时使用专用耳塞防护,洗澡后及时擦干耳廓。听力下降者可通过助听器改善交流,定期进行纯音测听评估病情。若出现发热、剧烈耳痛或面瘫等表现,需立即就医排除并发症。长期流脓者建议每3-6个月进行耳内镜和颞骨CT检查,监测病变进展。
上一篇 : 喉咙以下有些堵是什么原因
下一篇 : 小儿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