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阿丝虫病是怎么引起的
发布于 2025/08/03 08:53
发布于 2025/08/03 08:53
罗阿丝虫病是由罗阿丝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斑虻叮咬传播。罗阿丝虫病可能由接触疫区斑虻、皮肤破损感染、免疫系统低下、重复暴露于疫区环境、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摘除成虫、防护叮咬、环境消杀、定期筛查等方式干预。
罗阿丝虫的中间宿主为非洲热带雨林中的斑虻,当人体被携带幼虫的斑虻叮咬时,幼虫通过皮肤伤口侵入皮下组织。疫区居民或旅行者未采取防虫措施时感染概率较高。建议前往疫区时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如避蚊胺,避免在斑虻活跃的清晨或黄昏外出。
皮肤存在微小裂口或创伤时,斑虻叮咬后幼虫更易侵入真皮层并发育为成虫。常见于赤足行走或皮肤有湿疹、疥疮等基础病变者。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外伤及时消毒处理,可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艾滋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对罗阿丝虫幼虫的清除能力下降,成虫更易在皮下组织存活并繁殖。此类患者可能出现眼结膜移行成虫等严重表现。需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伊维菌素片进行预防性驱虫。
长期居住或频繁往返非洲疫区者,因持续接触感染性斑虻,体内虫体负荷量逐渐累积,可导致慢性皮肤肿胀和关节疼痛。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筛查血常规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发现异常时联合使用阿苯达唑片和乙胺嗪片治疗。
部分人群因基因多态性导致对罗阿丝虫免疫应答较弱,感染后更易发展为慢性病变。此类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游走性肿块或角膜浑浊等并发症。确诊后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多西环素胶囊联合皮质类固醇控制炎症反应。
预防罗阿丝虫病需综合采取防虫措施与健康管理。疫区活动期间应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剂,穿着浅色长袖衣物,住宿场所安装纱窗。出现皮下游走性肿块、眼部异物感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涂片或皮肤活检。治疗期间避免搔抓皮肤病变部位,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促进组织修复。治愈后仍需定期随访,防止复发。
上一篇 : 流脑与乙脑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 : 麻风疫苗不良反应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