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和牙齿之间出现洞隙可能由牙周炎、龋齿、牙齿磨损、牙龈萎缩或牙齿排列不齐等原因引起。这种情况通常伴随牙龈出血、牙齿敏感、食物嵌塞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牙周炎
牙周炎是牙周组织慢性炎症,细菌感染导致牙龈与牙齿分离形成牙周袋。长期牙菌斑堆积会破坏牙槽骨,使牙龈退缩暴露牙根。典型症状包括牙龈红肿、刷牙出血、口臭等。治疗需通过龈下刮治清除菌斑,配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等局部用药控制感染。
2、龋齿
邻面龋或根面龋可造成牙齿硬组织缺损,形成肉眼可见的龋洞。龋坏靠近牙龈时易被误认为牙龈洞隙。患者常对冷热刺激敏感,严重者出现自发痛。治疗需去除腐质后使用玻璃离子水门汀或复合树脂充填,深龋需垫底保护牙髓。
3、牙齿磨损
长期磨牙或酸性饮食导致牙釉质磨损,牙颈部出现楔状缺损。缺损靠近牙龈线时易积聚食物残渣,刺激牙龈形成凹陷。表现为牙齿冷热酸痛、咬合不适。轻度磨损可用脱敏牙膏,严重者需复合树脂修复或全冠保护。
4、牙龈萎缩
不当刷牙方式、牙结石压迫或年龄增长会导致牙龈向根方退缩,暴露牙根面形成凹陷。退缩区易发生根面龋或敏感症状。治疗需纠正横向刷牙习惯,采用巴氏刷牙法,严重者可考虑牙龈移植手术覆盖裸露根面。
5、牙齿排列不齐
牙齿拥挤或错位会造成清洁困难,局部长期菌斑堆积引发牙龈炎症。牙齿扭转形成的三角间隙易被误认为洞隙。正畸治疗可改善排列,配合冲牙器清洁隐蔽区域,使用牙线清除邻面菌斑。
日常需使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牙龈缘,每半年进行专业洁牙。饮食避免过硬过黏食物,摄入维生素C增强牙龈抵抗力。出现持续牙龈出血、牙齿松动或明显疼痛时,应立即到口腔科进行牙周探诊和X线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未及时处理的牙龈洞隙可能发展为牙周脓肿或牙齿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