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瘙痒症多由风邪侵袭、血虚风燥、湿热蕴结、情志失调、肝肾不足等因素引起。
1、风邪侵袭:
外感风邪是瘙痒症的常见病因,风性善行数变,易袭肌表。风邪与寒、热、湿等邪气相兼,可表现为游走性瘙痒或突发性剧痒。治疗以祛风止痒为主,常用方剂如消风散,含荆芥、防风等药材;外洗可选用苦参、地肤子煎汤;针刺取穴曲池、血海等。
2、血虚风燥:
阴血亏虚导致肌肤失养,多见于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夜间痒甚。当归饮子为代表方剂,含当归、熟地黄等养血药材;药膳推荐阿胶炖乌鸡;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可健脾生血。
3、湿热蕴结:
饮食不节或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多发于腋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龙胆泻肝汤可清利湿热,含龙胆草、栀子等;外敷马齿苋捣烂取汁;刮痧选取膀胱经背部段。
4、情志失调:
肝郁化火可引发皮肤阵发性灼痒,常伴烦躁易怒。丹栀逍遥散能疏肝泻火,含牡丹皮、栀子;代茶饮可用玫瑰花、菊花;推拿太冲、期门穴疏解肝气。
5、肝肾不足:
久病耗伤或年老体衰致肝肾阴虚,多见腰膝酸软伴皮肤干痒。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含山茱萸、山药等;药酒可选枸杞泡黄酒;气功练习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式。
日常需避免辛辣发物,多食百合、银耳等润燥之品;穿着棉质透气衣物;适度练习五禽戏虎式以宣肺祛风。顽固性瘙痒或伴皮损渗液者应及时就医,排除糖尿病、肝胆疾病等潜在病因。湿热体质者可用赤小豆薏仁粥健脾利湿,血虚者可常服红枣桂圆茶,情志因素明显时建议配合耳穴压豆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