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关节疼痛可能由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创伤性损伤、骨质疏松等因素引起。
1、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关节软骨磨损导致骨头直接摩擦,引发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手指远端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是好发部位。体重管理、适度运动可延缓病情进展,疼痛明显时可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关节腔注射治疗。
2、类风湿性关节炎: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手指近端小关节,表现为对称性关节肿痛伴晨僵。炎症反应持续会导致关节畸形。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常用药物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抗风湿药,生物制剂对中重度患者效果显著。
3、痛风性关节炎:
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引发急性炎症,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表现为突发剧痛、红肿。高嘌呤饮食、饮酒是主要诱因。急性期需使用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症状,长期需服用别嘌醇等降尿酸药物维持治疗。
4、创伤性损伤:
关节扭伤、骨折或脱位后未完全恢复可能导致慢性疼痛。运动损伤常见于踝关节和腕关节。急性期应遵循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慢性期可通过物理治疗改善功能,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修复。
5、骨质疏松:
骨量减少会使关节承受压力增大,易出现疼痛甚至微小骨折。绝经后女性是高危人群。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治疗,严重者需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负重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有助于增强骨密度。
日常应注意关节保暖,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饮食上可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坚果等抗炎食物,减少高糖高脂摄入。适度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能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疼痛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关节肿胀、发热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长期服用止痛药物掩盖病情。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关节功能评估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