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外耳道炎主要由外耳道潮湿环境、耳部外伤、免疫力下降、不当挖耳行为及慢性中耳炎等因素引起。
1、潮湿环境:
外耳道长期处于潮湿状态易滋生真菌,常见于游泳后未及时擦干、长期处于高湿度环境或耳道分泌物滞留等情况。潮湿环境破坏耳道皮肤屏障,为真菌繁殖提供条件,需保持耳道干燥并使用抗真菌滴耳液治疗。
2、耳部外伤:
挖耳勺等工具造成的皮肤破损或外耳道划伤可破坏局部防御功能,真菌通过微小伤口侵入。表现为耳道瘙痒伴灼痛感,需避免机械刺激并局部涂抹抗真菌药膏。
3、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艾滋病患者易继发真菌感染。免疫力下降时耳道常驻菌群失衡,曲霉菌或念珠菌过度增殖,需控制基础疾病并联合口服抗真菌药物。
4、不当挖耳习惯:
频繁使用棉签或指甲挖耳会移除耳道保护性耵聍,同时将外界真菌带入耳道。伴随耳道脱屑及黄色分泌物,需纠正清洁方式并采用硼酸酒精局部抑菌。
5、慢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导致耳道长期渗出液浸泡,可能合并真菌感染。表现为耳道潮湿、异味及听力下降,需同时治疗细菌感染并清除耳道真菌团块。
预防真菌性外耳道炎需避免游泳时耳道进水,沐浴后及时用吹风机低温吹干外耳;选择钝头棉签仅清洁耳廓,禁止深入耳道;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出现持续耳痒、闷胀感应及时就诊,避免自行使用含激素药膏加重感染。日常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增强皮肤抵抗力,耳道不适时可用温热毛巾外敷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