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CT可以准确评估血管堵塞程度。冠脉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位置、范围和程度,主要通过钙化积分评估、管腔狭窄分级、斑块性质分析、血流动力学模拟、三维重建技术五种方式判断血管堵塞情况。
1、钙化积分评估:
冠脉CT通过计算钙化积分(Agatston评分)间接反映血管硬化程度。钙化斑块沉积量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正相关,积分>400提示重度狭窄风险显著增高。该指标对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价值,但无法直接显示非钙化斑块造成的管腔狭窄。
2、管腔狭窄分级:
通过对比剂增强扫描可量化管腔狭窄比例。临床采用直径法分为四级: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70%)、重度狭窄(70-99%)和完全闭塞。该技术对>50%的狭窄诊断敏感性达95%以上,是制定血运重建策略的核心依据。
3、斑块性质分析:
能区分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和软斑块三种类型。低密度非钙化斑块(CT值<30HU)易破裂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薄纤维帽(<65μm)斑块需积极干预。光谱CT还可分析脂质核心成分,评估斑块易损性。
4、血流动力学模拟:
基于CT数据的计算流体力学(CFD)可模拟血流储备分数(FFR-CT)。当FFR-CT≤0.8提示功能性缺血,准确率与传统导管FFR测量相当。这种无创功能学评估能避免不必要的介入检查。
5、三维重建技术:
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技术实现血管360°展示,可多角度观察分支受累情况。结合人工智能辅助测量,能精确计算狭窄段长度、参考血管直径等参数,为支架植入方案提供术前规划。
检查前需空腹4-6小时并控制心率<65次/分,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患者应评估造影剂肾病风险。建议检查后24小时内饮水2000ml促进造影剂排泄,合并高血压者需持续监测血压。对于CTA显示临界病变(50-70%狭窄)的患者,推荐结合运动负荷试验或核素心肌显像进一步评估心肌缺血情况。日常需控制血压低于130/80mm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mmol/L,地中海饮食模式配合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