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可通过控制原发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肾脏替代治疗等方式治疗。急性肾衰竭通常由肾前性因素、肾性因素、肾后性梗阻等原因引起。
1、控制原发病:
针对导致急性肾衰竭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是关键措施。肾前性因素如严重脱水需快速补液,感染性休克需使用抗生素;肾性因素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需使用糖皮质激素;肾后性梗阻需解除尿路梗阻。早期识别并处理原发病能有效阻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急性肾衰竭常伴随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并发症。血钾超过6.0mmol/L需紧急降钾处理,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保护心肌,使用胰岛素联合葡萄糖促进钾离子转移。代谢性酸中毒严重时需补充碳酸氢钠,同时严格限制液体入量,保持出入量平衡。
3、肾脏替代治疗:
当出现严重尿毒症症状、难以控制的高钾血症或容量负荷过重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血液透析能快速清除毒素,腹膜透析适用于血管条件差者。治疗频率根据肾功能恢复情况调整。
急性肾衰竭患者需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日测量体重。饮食应限制钾、磷、钠的摄入,蛋白质控制在0.6-0.8g/kg/d,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等指标,观察尿量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戒烟限酒,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