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穿孔主要由外伤、感染、气压损伤、异物损伤及医源性操作等因素引起。
1、外伤:
直接外力撞击如掌掴、爆炸冲击波或尖锐物体刺入耳道均可导致鼓膜撕裂。常见于儿童玩耍时误伤或成人斗殴事件,表现为突发耳痛、听力下降及耳内出血。轻微穿孔多可自愈,严重者需耳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贴片修复。
2、感染:
急性中耳炎化脓时,脓液积聚压迫鼓膜致局部缺血坏死穿孔。多见于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人群,伴随耳流脓、发热等症状。需抗生素控制感染,穿孔较大者炎症消退后可能需鼓膜成形术。
3、气压损伤:
飞行、潜水等气压骤变时若咽鼓管调节失衡,鼓膜内外压力差可致穿孔。典型表现为高空下降时突发耳闷、剧痛,可能伴眩晕。预防需掌握正确耳压平衡技巧,已发生穿孔者需避免进水感染。
4、异物损伤:
棉签掏耳或昆虫进入耳道后不当取出易划破鼓膜。患者常描述掏耳后突发听力异常,耳镜检查可见不规则裂孔。需禁止自行处理异物,由医生用专业器械取出并评估穿孔程度。
5、医源性操作:
鼓室穿刺、置管等治疗操作可能造成器械性穿孔。这类穿孔通常规整且预后较好,术后需避免用力擤鼻及游泳,多数在取出通气管后自行愈合。
鼓膜穿孔后应保持耳道干燥,沐浴时可用防水耳塞阻挡水流;避免用力擤鼻以防细菌经咽鼓管逆行感染。饮食宜补充富含维生素A、C的深色蔬果促进黏膜修复,如胡萝卜、猕猴桃等。恢复期禁止游泳及乘坐飞机,三个月后复查听力评估愈合情况。若长期未愈伴听力障碍,可考虑鼓膜修补术改善功能。